四、记叙文快速写作训练
以上,我们就一般写作的全过程,对快速作文技法作了探索。但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我们要面对的是某种文体。进行不同文体的写作,其规律是不同的,写作思维方式也不一样。一位出色的记者,能够在新闻事件发生的顷刻间,迅捷发出翔实的报道,却不见得能很快写出一篇小说;一位充满激情的诗人,能够诗情大发,快速写出脍炙人口的诗篇,却不一定能够下笔就写出立论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的政论.这是何故?原因很简单.不是他们不具备基本的写作技能,而是他们只擅长于某种文体而对其他文体不熟悉,不能应用自如罢了。每一种文体,都有它特有的形态、特点、功用,因而也有它特有的写法。对于作者来说,不仅仅是要掌握这些不同的写法,更要养成这种文体的思维习惯。就是说,要有文体写作的意识。这样,下笔才有成功的可能。
要进行记叙文的快速写作,首先必须了解记叙文的特征。什么是记叙文?陈望道先生认为:记叙文是“记叙一切经历时间、事物变化历程的文章”;(《作文法讲义》)夏丐尊、刘薰宇先生则说:记叙文就是“记述人和物的动作,变化,或实施的推移的现象的文字。”(《文章讲话》)他们的话.只是强调了对某种随着时间变化推移的现象的记般。其实,记叙文不仅展示了事物的某种变化,同时也展示了事物的某种存在状态,而且这种事物的变化和状态要能给读者以具体、形象的感受,是作者通过形象地层示物、人、事的存在状态和发展变化,向读者传达自己的某种思想情感,让读者获得某种共鸣的一种文体。这里有这么几层意思:其一,它表现的是物、人、事的某种存在状态和发展变化过程;其二,它主要通过叙述和描写这两种表达方式,具体、形象、可感地展示事物,而不是抽象、概括的表述事物;其三,它不是纯客观地再现,而是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它要融入作者自己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因此,一篇成功的记叙文,不仅在于它记叙了事物的存在和变化,还在于它是否以作者独特的槐角,生动形象地向读者转达,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获得某种心灵的启迪,受到强烈的感染。基于这样的思考,要快连写出有质量的记叙文,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作者对所要写的事物要有自己独特的体验、感受和认识,要怀有强烈的情感。因为在记叙文中,无论是写物、写事、写人,都不是原封不动地再现,它要渗透着作者对所写事物独特的理解,表现出作者一定的思想和情感。刘勰说:“五情发而为辞章”,(《文心雕龙•情采》)文章不是无情物,好的记叙文,一定是有感而发,因情而生。记叙文写作,在于作者将他对所记叙事物的独特的认识和情感,传达给读者。正因为如此,相同的物、人、事,在不同的作者笔下,才会给人不同的感受。当年,俞平伯与朱自清结伴同游秦淮河,又以同题《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来写游记,可两人无论是记叙的角度、情景、细节、心境都是大相庭径。又如写登泰山,孔于会发出“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叹;作家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则写出了雨中泰山的那种灵性之美;而胡立东的《初夏登泰山》却抓住六万多游人同登泰山的壮观,体验到盛世逢盛况、山景添人景的鲜明的时代气息。记叙文,就是要通过所记叙的事物,表达出作者独特的情思,而非人云亦云,情不自己。比如写母亲,很多同学总是泛泛地讲什么母爱的伟大呀,让人疑心不是发自内心,因而,难以感动读者。胡适先生写《我的母亲》则闭口不谈母亲对“我”的爱,面是写母亲对“我”严厉的管教,给“我”做人的训练,写母亲的言传身教,写她性情好,待人最仁慧,最温和,写她不失人格。作家在该文的结尾抒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下住了九年,曼了她极大的影响……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这样写;就写出了作家对母亲独特的情思,就会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读者难忘。
二是要快速的找到主客体的结合点。所谓主体就是作者的表达需要、内心的感受,客体则是所要记叙的客观物象,两者的结合点就是作者主观情志与所记叙客观物象的某种相通点。这种具有相同点的某种客观物象,正是记叙文所要表达的主要目标。用余秋雨先生的话说,就是“为主观情思寻找客观对应物,而这种客观对应物,大多是蕴含着精神潜流的感性生命体”。(《艺术创造工程》)通俗地说,就是要找到能够寄寓自己某种情志的客观物象,这一客观物象应包含着作者的人生体验。宋人范仲淹写《岳阳楼记》,对洞庭万千景象以“前人之述备矣”一笔带过,面把笔墨放在洞庭阴雨霏霏与春和景明的两种不同景观的描写上,这是何故?根清楚,范先生从这两种不同的景观中感受到了;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两种不同心情,并从这两种不同心境中引出了对古仁人之心的思考,最后抒发了“先天下之忧面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胸怀。如果不能抓住这两种不同景观,也就难有这篇脍炙人口的佳作问世。可见,要快速写记叙文,就必须迅速抓住这种能够奇寓自己某种情志的物、人、事,然后才能急就成篇。
三是要形象地表现事物的存在状态和发展变化过程。即将作者生活感悟,主观内情赋予适合表现他的情志的客观外物,使之具体化,形象化。就是无论是写物、写人、写事,都要力求写出事物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形象来。写物,就要写出物的形态、属性和特征;写人,要写出人的外貌、神态、心理、言行,使读者能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写事,要写出事情发生发展的具体过程,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即便是直接抒情言志,也必须是在对事物形象地记叙的基础上,否则,情志就会无所依托。刘熙载曾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古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亦。”(《艺概》)他的意思是,精神写不出,要借助于外物的具体形象。所以古人不直讲春往冬来,而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可以说,凡是出色的记叙文,无一不是形神皆备,文情并茂,给人以深刻的形象美的感受。如果只有概念,只有抽象的认识,缺乏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是无法写好记叙文的。我们有的同学记叙文写得不像记叙文,干巴巴,空洞洞,缺乏引入人胜的魅力,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此。记叙文只有写出了鲜活的形象,才能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这就需要我们准确地捕捉事物的表象特征,并调动想象、联想,来丰富事物的形象。
四是要运用好叙述和描写。记叙文主要是通过叙述和描写来展开全文的,这两种方式熟练地运用,对于提高写作的速度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叙述,是将物的演变.人的经历、行为,事的发生、发展、变化表述出来。刘熙载说:“叙述要有尺寸,有斤两,有剪裁,有位置,有精神。”(《艺概》)运用叙述,关健是一要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叙述。老舍先生说“叙述不是枝枝节节地随便说,面是把事物的本质说出来,是人得到确切的知识”(《出口成章》);二是要围绕中心线索叙述,脉络要分明。要将过程交代清楚,不能让人不明不白。要处理好人称,不能因人称混乱而导致意思表达不清;三是叙述要有详有略,有概括有具体,投有概括,文章势必冗长,没有具体,文章难免空洞无物;四是要善于变换叙述的方式和技巧,以增添行文的曲折波澜。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事物的具体特征描绘出来,形象地再现物、人、事的状态面貌,它绘声绘色,穷形传神,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因为叙述只侧重一般过程的记写,所以要生动形象,必须描写。成功地进行描写,一是传神。就是要写出事物的神韵,要能从外在的形象中令人感受到内在的特征。二是逼真。要活灵活现地展示事物的形态,使人如见其貌,如闻其声,如历其境。这就要准确抓住事物的特征,在充分了解事物、认识事物的基础上,才能再现事物的形象。三是恰当。何处该描写,描写到什么程度,采用何种方法进行描写,这都要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来决定。在记叙文中,记叙和描写有时是很难分开的,有时也适当穿插议论抒情和说明,但叙述和描写是运用最多的。因此,成功地运用叙述描写,是快速写记叙文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记叙文可写的内容是极其自由广阔的。鲁迅说:“题材应听其十分自由选择.风景静物,虫鱼,即一花一叶均可。” (《致罗清桢》)周立波说:“举凡国际国内的大事,社会家庭的细胞,掀天之浪,一物之徽,自己的一段经历,一丝感触,一撮悲欢,一星冥想,往日的凄惶,今朝的欢快,都可以移于纸上,贡献读者。”(《散文特写选》)可谓天上地下,古今中外,人事景物,喜怒哀乐,皆可以成为记叙文描述的对象。因此,记叙文不愁没内容可写。问题是你能否迅速捕捉到你的表达对象,并且运用有效的方法,进行快速构思行文。下面我们将对记叙文的快速写作技法作进一步探讨,以帮助大家提高快速写记叙文的能力。
1.快速状物
状物,就是以自然物为表达对象,并借以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慨。这里的自然物,是除人以外世上的一切事物。花乌草虫,星辰日月,奇松怪石,风景胜地,校园一角……只要是我们能感觉得到且能有所感受的,都可以成为我们笔下所描述的对象。纵观古今中外写作大师,在这类题材上,都不乏力作。像泰戈尔的《黄昏和黎明》、海明威的《克拉克河谷怀旧》、莫泊桑的《雪夜》、卢梭的《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鲁迅的《秋夜》、老舍的《想北平》、徐志摩的《泰山日出》、茅盾的《雾)》等,不胜枚举。面对包罗万象的自然物,他们有的是即兴之笔,有的是蕴酿心久,看似随手拈来,实为精心选择,而这些精致的小品的写作,不论处于何种情境之中,皆都妙笔生花,一挥而就。仔细研究一下大师们的作品就会发现,他们虽然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然而,在出俗不凡的选材上,在精巧独特的布局上,在对物的形象生动地描摹上,在真挚自然的情思上,在优美清新的语言上,都是如出一辙的,这些方面,显示了他们的睿智。这当然也是我们所要达到的目标。要快速写出状物的记叙文,你就不能回避这些问题。
快速状物,就是在纷繁复杂、包罗万象的自然物中,能够迅速地对某一物发生兴趣,产生感慨,并从表达的需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对其进行形象传神的描摹,快速行文成篇。快速状物的关键,在于迅速抓住主客体的结合点,找到记叙对象应描摹的特点,然后调动一切手段,对其进行着色描绘,以寄托自己的情思。因此,找到主客体的沟通点,运用一切手段进行记叙描写,并抒情言志这是快速状物的几个重要环节。热练地操作它们,是快速状物的前提。下面分别介绍几种快速状物技法。
快速状物有物中见我法、层层着色法、神处点染法。
物中见我法
记叙文状物,不是对物照相式的再现,而是通过对物形神的描写,表达出作者对物的独特情思。快速状物,就必须快速的产生对物这种情思,推己及物,进入“人看花,花看人 (金圣叹语)”的物我契合状态。巴金先生说:“我的任何一篇散文里面都有我自己。这个‘我’是不出场的,然而它无赴不在。”(《谈我的散文》)这就是说,无论是状物、记事还是写人,都要从中见“我”,即要融入作者自己的体验、感受、认识。我们有的同学则不然,状物要么不见“我”,要么见假“我”,因为没有写出自己的感受,不是从心中流淌出来,所以写起来缓慢迟滞,思路不开,不是内容枯涩,就是内容雷同。比如一写冬景,就是北风呼啸,鹅毛大雪,纷纷扬扬,白茫茫的一片,别的就无话可写了。其实冬景也并非都如此。老舍先生就不这么写。他写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的,天是响晴的,温情的,晒着阳光,暖和舒适,下点儿小雪,薄雪,露出点粉色,水不结冰,冒着点热气,不忍心冻上等等。这是老舍先生对济南冬天独特的观照的结果。他写的是他的感觉,他的心情,他的诚挚的愿望。这并非说济南冬天没有饥饿和寒冷,作家的用意在于,借这座“桃花源”的描绘,来寄托自己美好的理想。正因为是物中见我,是“因情造文”(刘勰《文心雕龙•情采》),故笔端流淌不绝,能快畅成文。
用物中见我法快速状物,并不是凭“我”的想当然去写物,去任意打扮物,甚至于歪曲物,而是先要快速从物的特点中去找自己的感觉,体验自己的情感,找到主客体的相通点。这样,写起来就快了。我们以巴金先生的《繁星》为例,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半明半暗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的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的萤火虫在我的眼前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像的。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在听见它们在说话。这时我忘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仅一个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你看,“船在动,星也在动”,“这样低,摇摇欲坠”,“像无数的萤火虫在我周围飞舞”,”对我眨眼”,“小声说话”,“我忘记了一切”,“在里的怀抱中……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孩子……睡在母亲怀里了”,这些不都是巴金在海上躺在船舱上仰望满天繁星时情景及由此而产生的真切感觉吗?没有这样的感觉,能写出如此美妙有趣的景象么?因此,要快速状物,必须快速找到对物的感觉,然后才能对它进行形象、生动、独到的描绘。
运用物中见我法状物,要快速领悟物的意义,就是从物的形象特征中去领悟它所能蕴含的意义。当这种物义一旦与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及由此而产生的情感碰撞,就会进发出情思的火花,就会很快形成别具一格的构思来。屠格涅夫在他的《麻雀》中,是这样写的:
我打猎归来,沿着花园的林荫路走着。狗跑在我前边。突然,狗放慢脚步,履足潜行,好像嗅到了前边有什么野物。
我顺着林荫路望去,看见了一只嘴边还带着黄色、头上举着柔毛的小麻雀。它从巢里跌落下来(风猛烈地吹打着林荫路上的白桦树)呆呆地伏在地上,孤立无援的张开两只羽毛还未丰满的小翅膀。
我的狗慢慢向它靠近。忽然,从附近的一棵树上飞下一只黑胸脯的老麻雀,像一颗石子似地落到狗的鼻子跟前——它全身倒竖着羽毛,惊惶万状,发出绝望、凄惨的叫芦,两次扑向露出牙齿、大张着的狗嘴边去。
它是猛扑下来救护幼雀的。它用身体掩护着自己的幼儿……但它整个小小的身体因恐怖而战栗着,它小小的声音也交得粗暴而嘶哑了,它在牺牲自己!
在它看来,狗该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啊!然而,它还是不能站在自己高高的、安全的树枝上……一种比它的理智更强烈的力量,使它从那儿扑下身来。
我的特列佐尔站住了,向后通了退……看来,它也感到了这种力量。我赶紧唤住惊慌失措的狗——然后,我怀着尊敬的心情,走开了。
是啊,请不要见笑。我尊敬那只小小的、英勇的鸟儿,我尊敬它那种爱的冲动和力量。
爱,我想,比死和死的恐惧更强大。只有依靠它,依靠这种爱,生命才能维持下去,发展下去。
从上文可以看出,屠格涅夫从幼雀的跌落,狗的逼近,老麻雀勇猛地从树上扑下来,落到狗鼻子跟前,倒竖着羽毛、叫着,扑向露出牙齿、张大着的狗嘴边去,它小小的身体因恐怖而战栗着,小小的声音变得粗暴嘶哑这些形象特征中,领悟出了它的意义:老麻雀的勇气来自于伟大的爱。当这一物义与作家对于爱的思考产生碰撞时,便会激动不已,产生出对爱的冲动、强大和力量的赞美之情,一种抑制不住的激情,便使他一气快速写下这篇精美的文字来。
运用物中见我法状物,常常带着强烈的情感。如果抓住了对所要写的物的某种新奇、愉快的感觉,并以情感为线索贯穿全篇,下笔就能流畅自如,快速成篇。我们来看一看刘湛秋的《雨天的歌》:
从灰蒙蒙的天上,从飘动的云层里,从轻悠悠的南风中,落下来了,落下来了——
雨,春天的淡蓝色的雨啊!
千万条银丝,菇漾在半空中,迷迷漫漫的轻纱,披上了黑油油的田野。
雨落在水库里,像滴进晶莹的玉盘,溅起粒粒珍珠;雨落在树梢上,像给枝务枝动着柔软的长发;雨落在大地里,卷起了一阵轻烟,土地好像绽出了一个个笑的酒窝……
雨,春天的淡蓝色的雨啊!
从公社的玻璃窗上流下来,从生产队新打的抽水井边上流下来。从拖拉机的车轮上流下来.仿佛给匆匆赶来的春天洗尘。
老大爷站在院心,眼睛眯成一条缝,雨从他的旱烟管梢上流下来。年轻的姑娘,顾不得淋湿自己的花衣裳,在雨中唱着歌。他们望见雨后的彩虹,绿茵茵的小苗……雨从她们的发辫上流下来。
雨,春天的淡蓝色的雨啊!
它轻轻地轻轻地洗过人们的心田。
像醇酒一样的浓烈。
像甘露一样的清凉。
落啊落啊!好像在大地上,敲起了一阵叮叮咚咚的丰收的鼓点……
这篇文章以强烈的感情歌颂春雨,可以说是一气呵成,全文极其快畅。原因在于,作者抓住了春雨中许多令他感到新奇、愉快的景物、场面、细节,以“雨落下来了”为线索,从雨落在田野、落进水库、落在树梢、落在公社玻璃宙、生产队新打的抽水井边、拖拉机的车轮上、年轻姑娘们的花衣裳、发辫上、人们的心田里,一一向读者展示了在春雨中农村的新气象、新面貌和抑制不住的喜悦心情。像这类咏物抒情文,只要及时抓住一条情感的线索,将所选的材料有机地贯穿起来,就能快速成篇。
跟着练:
(1)下面是一篇状物作文,你能说说作者是如何运用物中见我法,快速写出这篇作文的吗?
小 草
暮冬的清晨,寒风沁骨。我穿过一片雪野,脚踩着皑皑积雪。
无尽的天日与无尽的雪地是一样无尽的淡灰,运处苍松也找不到昔日的翠色,依然是那件灰白的雪衣。
寂寞地在一片寒意中踽璃独行。雪很脆麓,缓缓踩过,棱角分明的雪块也随之缓缓破碎了,发出很响、很涩的不断地“咯吱”声。啊,这不是北国独具的声音么……
就这么低头倾听——哦,一株小草跳入眼帘。它是那么挺直地立在我脚前,差点踩上它,——它是如此挺拔!勃发着吸引我——我不禁蹲下身来。
那是一株“狗尾草”!夏天里我们曾饶有兴致地拔下来编“琴”、编“兔子”……是吗?可无人注意它。它不过是隐蔽在大树下、栖居在墙角边的柔嫩的草。而取前的小草,
哦,依然如故,依然是一株淡淡的翠意,依然是似曾相识的夏日里的葱茏。
广漠的天地间,它实在不引人注意,几乎被雪覆盖。然而它毕竟拥有一个生命,它好像在告诉这个冬天,告诉这个世界:“我小,我弱,但是我存在。”存在扰意味着抗争,与寒风抗争,与冰雪抗争。它终于从雪里顶了出来,带着绒绒的雪意,来领略严冬的赐予、寒冷的结晶!我想它也一定受过无数风雪的侵袭,但它决不退缩低头;我想如果我踩过了它纤小的身躯,它也依然挺立如初——没有什么力量使它倒下,即使烈火烧去,春日里仍将蓬勃生发。是的,它冰霜不怕,风雪何惧!
它实在不柔弱。它坚韧、顽强,是普通而又不普通的小草。
凝视它片刻,我终于直起身又向首走去,心中充溢着一股暖流,将那抹寒意冲去了……挺起胸,加快脚步,穿过这片雪野——我知道不久以后会有漫山遍野的绿。
提示:
小草,普普通通,筒筒单单,似乎没有什么可写之处。如果以此为题,或这类状物的题目,恐怕许多同学会感到为难,迟迟难以下笔。问题出在没有从小草身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感觉、感受、感慨。如果写也只能是模仿他人,写几句什么生命力顽强啊,恐怕就再也写不出什么了。上文小作者则不然,他所以能够快速地完成这篇文情并茂的状物抒情文,就在于他运用了物中见我法,从这被无数人写过的小草身上找自己的感觉。在一个冰天雪地里,他发现了一株小草,居然还活着,依然挺立,依然如故,这小小的绿色,引起了作者的激情和深思。从这“不引入注目”,‘几乎被雪覆盖”的小草身上,他看到了一种与严寒、冰雪抗争的精神力量,捌悟了这株小草蕴含的意义,那就是它的坚韧、顽强、不平凡。这一物义激动着作者的心,使他在这暮冬的冰天雪地里+b中充溢着暖流,抹走了寒意,激起了自强奋进的精神。作者从小草中见“我”,物我交融,情寄于物,因而,就能很准确、形象地抓住冰天雪地里这一富有意蕴的小草进行描写,就能够水到渠成地引出作者对小草的赞美之情,快建地行文成篇。
(2)运用物中见我法状物,关键是要快速找到所描写对象特征与自己情思的契合点,如果以《窗口》为题,写一篇写景的记叙文,你如何运用物中见我法快速构思?请你快速拟出该文的结构提纲来。
这是一本极具操作性的、实用性的写作教材。它深刻探索了写作的心理极其行文的规律,以轻快活泼的语言,就写作能力进行科学分解,并设计了针对性很强的训练,快速提高你的写作水平。此书出版后,受到广大师生和写作爱好者欢迎,并给以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