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唐僧骑着白龙马,带领三个徒弟千里迢迢,历尽千辛万苦,取回真经的故事。整部小说主线明确,内容生动,特别是孙悟空与妖魔鬼怪作斗争的故事,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剥开其神魔的面纱可以看出,这是一部集文学、哲学、心理学和医学为一体的鸿篇巨著。
西游记里面,一个个降妖除魔的故事通过师徒四人串在一起,再加上诙谐的对话和几百首诗词,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部老幼皆喜的文学小说。师徒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所应用的阴阳、五行、周易和儒道佛等思想,给小说增添了众多的哲学元素,让读者在欣赏故事的同时,陷入深深的思考。其实,我们看到的各种菩萨和妖怪都是表象,真相隐藏在故事里面。小说通过各种菩萨和妖怪来表达人性中的善和恶。也就是说,要想真正的了解小说表达的真实意思,就必须弄明白各种神魔的真实面目。笔者认为,人们在西游记的认识上存在着三个误区:
误区一 认为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
西游记是一部诙谐幽默的神魔小说,这是几百年来公认的,不仅普通大众是这样认为,一些权威学者早已经做出了定论。以致于后来的学者都是在此基础上来研究西游记,不敢越雷池一步。
俗话说得好,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表面上看,西游记从头到尾充斥着神仙、菩萨和各种妖魔鬼怪。也就是说,神魔是西游记的关键词,其实,这个关键词对应的则是另一个词,即善恶。善,即善良,其本义指像羊一样说话,有吉祥美好之义;恶,即坏的、不好的意思。小说通过神仙、菩萨来表达思想中善良的一面;用妖魔鬼怪来表达思想中邪恶的一面。告诉我们,人的思想是由善和恶两个方面构成的。
思想就是平常所说的心,通俗的讲,就是念头、想法,它包括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即世界观的内容;对自身发展的看法即人生观的内容;对是与非的看法即价值观的内容。思想的形成受到了遗传、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方面的影响。
思想是由人性的优点和人性的弱点两方面内容构成的。人性的优点包括了自信、自尊、正义、责任等各种能够使人表现出积极行为的思想内容。人性的弱点包括了自卑、恐惧、嫉妒、猜疑等能够使人表现出消极行为的思想内容。人性的优点与人性的弱点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人的思想。二者所占比例的大小,决定了个体行为的外在表现。如果人性的优点是主要的,则人们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积极的、高尚的;反之就是消极的、邪恶的。
小说通过玉帝、老君、如来和众多的神仙、菩萨来代表各种不同的善良思想。例如:玉帝代表的是道德思想,太上老君代表的是管控思想,如来代表的是修养思想,观音菩萨代表的是自我思想等。这些善良思想通过各种形式制约和帮助作为整体思想的孙悟空,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通过白骨精、金甲大王、牛魔王等代表不同的邪恶思想。例如:白骨精代表的是嫉妒思想、金甲大王代表的是名利思想、牛魔王代表的是不良情绪等。总之,小说给神仙和妖精赋予了深刻的含义,即思想的善恶。
误区二 认为西游记是一部传播宗教的小说。
西游记通篇都充斥着圣人、道士、和尚,离不开儒道佛。似乎西游记就是一本传播宗教的书。其实,小说中的宗教不过是一种表象,真正表达的是人生成功必不可少的三个方面,即做人、做事和修心。
儒家学说简称儒学,是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学说主张以道德良知去感化教育人,使人心良善,知道羞耻而无奸邪之心。就个体而言,强调的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就社会而言,体现的是博爱、厚生,公平、正义,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法治等。归根结底,儒家学说关注的是人的道德品质,这也是做人最为重要的内容。西游记用玉皇大帝代替孔子,成为儒学的代表人物,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品质。告诉我们,伦理道德是人生成功的根本保证,离开了伦理道德的约束,即使能力再强也将一事无成。
道家学说简称道教,是由老子创立。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万物的本原。道,揭示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道家学说关注的是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和能力,这也是做事极为重要的内容。西游记将老子称之为太上老君,作为道教的代表人物,按照相生相克的原理,达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在做事的时候,制约人们行为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想与做的不一致。也就是说,如何将思想、行为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达到想到即做到的境界,即知与行的统一,才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一点,西游记通过悟空、八戒和沙僧三兄弟的恩恩怨怨进行了表达。
佛家学说简称佛教,为释迦摩尼所创立。佛教是一种舶来文化,自汉代传入中国,迅速为国人所接受,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与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一起成为中华民族三大文化根基。说起佛教,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众多的和尚,待在寺庙里面,敲着木鱼,口念佛经。遵守着繁杂的清规戒律,过着苦行僧的生活。其实,拨开佛教徒身上的神秘光环,其本质强调的就是修心,即通过自我反思、反省的功夫,达到认识自己、战胜自己和升华自己的目的。所谓成佛,就是思想达到一种光明的境界。这一点,在西游记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三藏法师从长安出发,在悟空、八戒和沙僧的保护下,最终到达灵山。也就是说,成佛的过程就是当事人思想升华的过程。西游记将释迦摩尼称之为如来,表达的就是思想经过来回不断地修养,最终实现了升华的意思。
总之,拨开西游记的宗教外衣,可以看出,小说通过儒道佛三种文化,表达了人生成功必不可少的三个方面,即做人、做事和修心。
误区三 将西游记中的唐僧与唐朝玄奘法师混为一谈。
出生于一千三百年前的玄奘法师,为探究佛法,历经九死一生,西行五万里,到达印度那烂陀寺,历经十七年,遍学了大小乘各种学说,带回经书六百五十七部,翻译七十五部,共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由他口述,弟子辩机撰写的《大唐西域记》记述了他亲身经历的一百一十个国家及传闻的二十八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为李世民了解西方打开了一扇窗户。玄奘被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被鲁迅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是古今中外公认的成功者。
而西游记中的唐僧,虽然也叫玄奘法师,却与历史上的玄奘法师相去甚远。因为小说中的唐僧是作者虚拟的一个人物,他代表的仅仅是当事人的一个成功要素而已。在西游记里面,真实的玄奘法师变成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和白龙马五个成功要素的综合体。这五个成功要素分别代表了思路、思想、行为、心态和健康。而唐僧代表的就是把握人生方向的思路。思路,指人们在做某件事情之前,先将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做,首先在大脑里面想一遍,所形成的思维轨迹。思路有大有小,可以是人生的总体规划,也可以是一个具体的工作计划。
思路属于战略层面的要素,起到指明前进方向的目的。而思想即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很重要,却属于战术层面的要素。这就是在小说中虽然唐僧看起来柔弱无力,却是取经团队中至关重要的第一要素,居于师父地位。总之,西游记里面的唐僧仅仅是历史上玄奘法师的五个成功要素之一。
那么,西游记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
概括的讲,西游记是一部讲述如何让人成功幸福的书;是解读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宝典。从内容结构来看,西游记严格按照王阳明心学思想的三个方面: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来创作的。具体来讲,第一回到第二十二回,讲述了思想的内涵和形成,以及思想的动力属性和方法属性的内容;第二十三回到五十二回,讲述了影响知行合一的十个不良思想;第五十三回到七十七回,讲述了影响自我修养的十个不良思想;第七十八回到九十七回,讲述了社会上存在的九个不良思想;第九十八回到一百回,讲述了有关成功的内容。有诗为证: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这是西游记开篇的第一首诗,表面意思是:在天地混沌未分的时候,根本见不到一个人影。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之后,方才出现天清地明。在广袤的大地上才诞生了具有仁义、善良之心的人。要想知晓自己的人生是幸福还是痛苦,就必须认真阅读这部能让人放下心中烦恼的书。
延伸解释:人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思想就像一张白纸,既不存在善也不存在恶。之所以出现了善和恶,是外界环境起作用的结果。通过学习人们才有了仁义和道德,才懂得了善恶标准。要想获得人生的成功幸福,必须做到抑恶扬善,持之以恒的自我修养。
这个内容与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四句教”,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表达的内容如出一辙。总之,西游记并非神魔小说,而是通过神魔小说的形式,讲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小说中人物所表达的真实含义,笔者将按照人物出现的顺序进行解读,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多多指正。电话邮箱:19963697713 @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