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儿歌的文学性趣味性
近些年,在各种儿歌童谣大赛中的获奖作品也好,各类期刊画报发表的儿歌作品或作品集也罢,真正的有文学价值的作品真的很少见。下面我就几首儿歌谈谈我的看法。河北安国马荣的这首《跳蹦床》写的就很有新意。如:
小宝宝,跳蹦床,
脚上就像长弹簧,
白云向他招招手,
他给云儿挠痒痒。
简单的四句儿歌把童趣儿表现的非常的完美。孩子们喜欢跳蹦床这是肯定的,“脚上就像长弹簧”描写的即生动又形象。特别是“他给云儿挠痒痒”的结尾句,真的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作者把自然落下时下意识的抬高手臂比喻成“他给云儿挠痒痒”,联想和想象如此的大胆而又离奇,真乃绝妙之笔!
还有就是重庆巴南戚万凯先生的《弹琴》,写的非常好。如:
斑马线。
像琴键;
走上去,
用脚弹。
弹的啥?
“讲安全”。
作者把公路上的“斑马线”比喻成琴键,一改别人平铺直叙的写作手法,用形象告诉孩子们:过马路时要走斑马线才更安全。把孩子们走在斑马线上看成是在用脚弹琴,作者把这两种没有丝毫关联的东西巧妙的融合。形象生动、准确,构思也十分合理。寓交通安全于寥寥几笔之中,把丰富的想象和巧妙地构思完美得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首简短、精炼、并带有艺术色彩的文学作品。
以上两首儿歌写的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尽管想象和联想的都很到位,但只能算作生活儿歌的范畴。下面这首由山东淄博的沈媛创作的《看谁滚得圆溜溜》也很有特色。就像一篇美丽的童话,把屎壳郎滚粪球的辛勤的场面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
如:
屎壳郎,滚粪球,
一二一二齐加油。
不比快,不比远,
比谁滚得圆溜溜。
开始两句,说得是蜣螂滚粪球的行为。特别是第一句中动词“滚”字的运用,和第二句,使得场面热烈了很多,然而,到了第三句的“不比快,不比远”时,作者的笔锋一转表现起了“重在参与”的心态。特别是“比谁滚得圆溜溜”的结尾句经过作者巧妙的构思,使得蜣螂肮脏而又繁重的劳动多了一些文学性和快乐。让这种本来既不雅观又不卫生的“运动”显得既活泼可爱,又那么的有趣儿。除了生动的形象,还多了一些韵律感和画面感。
在农村或郊区生活过的人们大都知道或者看到过蜣螂前腿着地高翘着屁股,后退趴在粪球上踉踉跄跄的滚动的场景。在这里,经作者的精心构思,把这种夏天常见的现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让儿歌中的人物活起来
很多喜欢写儿歌的人,觉得所谓的灵感来了,拿起笔就写。但创作了很多的作品,不但都称不上经典,有些作品中的人物甚至没有生命……
前些日子看到一首题为《煮汤圆》的儿歌,作者以元宵夜为背景,表达了孩子孝敬长辈的一点一滴。请看:
月儿圆,挂树尖,
妈妈给我煮汤圆。
我盛一碗给奶奶,
又热又大多新鲜。
妈妈乐得眯起眼,
长辈先吃第一碗。
乍看这首作品还真的不错。歌颂了孩子尊老的的传统美德。然而,这样的作品中的人物却是死的,没有生命。原因有二。开头两句作为“起兴”,“起”是指开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出所咏之物。没有一点毛病。第三句也完全说得过去。到了第四句就显得牵强了。煮汤圆的人是妈妈,乐得眯起眼也是妈妈。这里的“奶奶”岂不成了一个摆设?我尝试着做了一些修改,请看:
月儿圆,挂树尖,
妈妈给我煮汤圆。
我盛一碗给奶奶,
让她尝尝甜不甜。
奶奶乐得眯起眼,
亲亲我的小脸蛋。
经过这么一改,儿歌中的“奶奶”就活了起来。妈妈煮好了汤圆,“我”先盛一碗端给奶奶,你看儿歌中的“奶奶”,她没有说汤圆的口感如何,而是微笑着亲了亲可爱的孙子。尽管奶奶没有夸妈妈的辛劳和汤圆的味道,却非常含蓄地把一家人相亲相爱、尊老爱幼的和谐气氛表现的惟妙惟肖,活灵活现。不仅仅是让儿歌中的“奶奶”活了起来……
再看这首《荡秋千》,作者是这么写的:
花蝴蝶,真好看,
柳条上面荡秋千;
风宝宝,嘴张圆,
秋千荡得高又远。
其实作者已经把他所要表达的东西完全表达出来了。只是思路不够开阔,表达受到了约束而已。第三句“风宝宝,嘴张圆”一句让人很难揣摩,风,是没有形状的,怎么张圆嘴呢?读起来不但别扭,也不符合逻辑呀!第四句“秋千荡得高又远”也是如此,一根柳条能荡出多高、多远呢?尽管是作者的夸张和想象,还是足以说明了作者的创作手法不够老道。
夏天的主题除了石榴、荷叶、池塘和火辣辣的太阳以外,应该属于吵人的知了和柔美的柳枝了。前者的“花蝴蝶,真好看”不是很现实。谁见过柳条上落着一只花蝴蝶呀?蝴蝶落在花朵上才比较现实。在美术或影视作品中,柳枝上落得应该是知了。如果儿歌朝这个方向稍加改动,如:
知了宝宝叫得欢,
拽着柳枝荡秋千;
风儿一旁使劲推,
你瞧他们多悠闲。
知了本身的重量坠在柳枝上,能使得柳枝荡得更远。而原作的“花蝴蝶,真好看”一句似乎和后面没有什么联系。你想,好看的蝴蝶落在柳枝上的形象和夏天有什么必要的关系呢?修改后的“知了宝宝叫得欢”显得就更合理了。还有,原作的“柳条上面荡秋千”一句中只有一个“荡”字,表现的只是柳枝上有一只很好看的花蝴蝶而已。缺少了动词,没有交代清楚蝴蝶是死的还是活的。
修改后的“拽着柳枝荡秋千”中的一个“拽”字,就使整首儿歌显得更合理,更传神了。同时也让这首儿歌也有了艺术生命。炎热的夏天,一丝凉风会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快意。别忘了,悠闲自在的生活更是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中的人们的向往和追求哦!
小儿歌更需精雕细琢
出于对儿歌的喜欢,我经常翻阅各种儿歌集和各地刊有儿歌的期刊画报,有时还到儿歌作者的博客去串串门儿。时间久了,我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很多的作者的水平并不是很低,所创作的儿歌不论是从选材到构思都相当的新颖,立意也非常的不错,唯一的不足就是创作不够认真,修改还不彻底。有的儿歌作品若稍加雕琢便能成为一首可以传世的经典的之作。
比如这首《蔬菜一家》,原作是这么写的:
红番茄,戴绿帽,
紫茄子穿紧身套。
黄玉米留白胡须,
蔬菜一家真时髦。
儿歌见《巴渝儿歌报》2013年第九期3版
这看起来,这首儿歌写的还不错,但细心读几遍就会发现它经不起仔细地推敲。一是常识上经不起推敲,二是语言上缺乏精雕细琢。其一,儿歌的主题是“蔬菜一家”,而第三句怎么出来了玉米?玉米是庄稼,是谷物,是粮食而不是蔬菜,即便现在有了“水果玉米”,那也不过是水果而已。再有,黄玉米留白胡须和时髦也没多少关联。如果把标题改成“果蔬一家”或“蔬果一家”就准确了。其二,第二句“紫茄子穿紧身套”的节奏是怎样的?应该是3+1+3的七字句,如果把词语做些适当的调整,如“茄子身穿紫外套”的节奏就变成了2+2+3的七字句。或者把水果和蔬菜做一细致的分类,还可以改成这样,如:
红番茄,戴绿帽,
茄子穿件紫旗袍。
青椒身着绿长裙,
蔬菜一家真时髦。
这样一改,即紧紧地扣住了主题,语言或节奏上也不显得牵强。
还有这首《小雪花》,作者原来是这样写的:
小雪花,功夫高,
走路就像水上飘。
落在树上如银蛇,
落在房顶像高帽……
不怕天寒北风吼,
顶风冒雪不迟到!
首先,对雪花“走路就像水上飘”的形容不但显得牵强,还不合乎逻辑。雪花落到水面上就已经融化掉了,怎么能像“水上漂”呢?“飞上房顶打个滚”的“飞上”应该是“落在”或“落到”房顶;“翻个跟斗上树梢”的“翻个跟头”更应该是“悄悄”爬满树梢梢,大家都经历过,下雪时是没有声音的。
这样修改看起来似乎比原作稍合理了一些,但“落在树上如银蛇,落在房顶像高帽……”这两句的比喻似乎不大自然,而且最后两句也没有交代是谁“不怕天寒北风吼,顶风冒雪不迟到!”接下来,又给这首本来六句的儿歌多写了两句“说明”,特意解释了“雪花落在树枝上,像是银蛇一条条”、“雪花落在屋顶上,屋顶戴上大高帽……”和“宝宝不怕天气冷,顶风冒雪不迟到!”
这么改看上去无可挑剔,但没有把孩子们的纯真表现出来。经过反复的推敲,又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如:
小雪花,功夫高,
就像蝴蝶空中飘。
雪花落在树枝上,
像是银蛇一条条;
雪花落在屋顶上,
屋顶戴上大高帽……
打雪仗,滑雪橇
门前雪人堆得高!
这个修改方案看上去不错,若是换个韵脚,会不会更能突出下雪天孩子们玩雪的童趣儿呢?
小雪花,飘满天,
像是蝴蝶舞翩翩。
雪花落在树枝上,
如同银蛇枝头缠;
雪花落在田野上,
麦面盖上羽绒毯……
滑雪橇,打雪仗,
雪地变成游乐园!
稿子改完了,在高兴之余,又想起了孩子们真正喜欢的东西。其实“宝宝”们并不知道为啥要“顶风冒雪”去上学,他们最感兴趣只是觉得好玩儿。作为专门儿为孩子们写作的作家,最关心的应该是孩子们爱玩儿的天性。
改来改去,干脆就叫它《小雪花》吧。这样一改,孩子对学儿歌的兴趣就提高了。因为儿歌里有了他们最关心也是最喜欢的游戏。尽管多写了两句,这两句写出了孩子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东西。
有人说,自己就是这种水平;还有人说,自己是业余的。水平低不要紧,可以再学习,再提高;业余的也不怕,可以朝专业的方向去发展,去努力。关键是创作态度。如果态度端正了,作品肯定还能再上一个台阶。马马虎虎的写了,草率的投出去。不发表你也没有什么损失,万一瞎猫撞上死耗子,还能得一笔小小的稿费。然而吃亏的是花钱订阅或购买报刊的热心读者。这样的作品也对不起那些读书看报的人。
随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审美的情趣也发生了改变,对假大空的儿歌已经感到了厌烦,他们不仅需要多花色的精神产品,更需要变换花色的同时再换一下口味。
儿歌宜简不易繁(二)
我曾经写过一篇题为《儿歌创作中的简与繁》的文章,看来,对于简与繁的问题还得再谈谈。很多没有接触过儿歌的人都觉得儿歌好写,其实不然。由于他们还不知道儿歌创作对内容、语言;形象和意境的要求,不但不知道儿歌创作的手法与技巧,就连基本的组织材料都不会。就拿这首习作来说吧,它表达了什么,写的是哪个季节都不清楚。让读者感到莫名其妙。如:
小青蛙,起床了
小蚯蚓,掀翻土,
揉揉眼,四周望。
枫树儿摇,红叶儿飘,
戴顶扣在脑门上,
摇头晃脑好神气。
青蛙哥哥,别赖床,
看我帅气,好棒棒。
这是一首初学者的习作,看起来像是写出春的。然而作者说是写冬天的。写春天的也好,写冬天的也罢,先要注意格式。哪是题目,哪是正文,一定要分清楚。还有,第五行的“戴顶扣在脑门上”又是什么意思呢?让人看不明白。
儿歌的读者,多是些幼小的孩子。这就要求作者最好多用一些儿童熟悉的语言。劝“青蛙哥哥别赖床”是对的,但与“摇头晃脑好神气”没有一点点关系……
还有。如果是写冬天的,青蛙“起床”和蚯蚓“翻土”就不对了。再有就是这首习作不押韵,表述的也不清楚。“枫树儿摇,红叶儿飘”好像是秋天的景色。尽管很美,但用在这里似乎不合乎逻辑。对于初学者来说,不必追求篇幅。其实,越短越难写。我觉得:仅前面几句就足够了。
小青蛙,刚睡醒,
小蚯蚓,把土松,
揉揉眼睛四周望,
大地到处花儿红。
再看这首题为《向日葵》的儿歌:
向日葵,早早起。
动动头,摇摇叶。
做运动,身体好。
爱阳光,美滋滋。
多温暖,快生长。
尽管没有变化但也算是工整。依我看来这首儿歌就恰恰缺少了灵魂。稍有一点文学知识的朋友就不难看出,这是一首完全用三字句拼凑起来的非常稚嫩的儿歌。只是他还没有把握住儿歌的特点、规律和创作的技巧罢了。于是,我也依照这个题材写了一首《向日葵》。如:
向日葵,脸儿圆。
清晨起来就锻炼。
扭扭腰,摇摇叶,
跟着太阳把头转。
这样一改,首先押韵了。三三七的句式使得儿歌规整而又有跳跃,显得更活泼,更有律动感。读起来有一种想随之拍手或扭动的感觉。
儿歌简洁而不简单
有些人自以为了不起,写了几首儿歌(特别是瞎猫撞上死耗子似得发表过几首儿歌以后)就自认为掌握了儿歌创作的真谛。其实不然。儿歌简介而不简单,通俗,口语,但不直白;它和歌词和诗歌一样,更讲究含蓄和意境。
原作:
狮子哥哥身上脏
络腮胡子乱又长
今天就要迎新娘
胡子也不刮一刮
这首写得非常不错,只是还有两点不足。一、最后一句不押韵。二,只是给读者们提出一点好的建议,但没有指出明确的“方向”。如修改后的:
狮子哥哥满身脏
头发胡子乱又长
如果真的喜欢美
刮掉胡子更漂亮
这样一改,不单韵脚统一了,还给孩子们指出明确的方向。告诉他们:长长的头发和胡须并不表示漂亮,让他们知道了怎样才叫美。
俏黄瓜,披绿褂
头上还戴小黄花
太阳出来它怕晒
连忙藏起小黄花
这是一首构思非常新颖的儿歌。只是第二句中“还戴”的“还”字有些不妥。再者,一首很短的儿歌,本来不多的二十多个字中“小黄花”字就出现了两次,给人一种重复的感觉。如果稍加改动,如:
俏黄瓜,披绿褂
头上戴朵小黄花
太阳出来它怕晒
赶紧藏到叶子下
前者的“藏起小黄花”指的是什么呢,是花儿蔫了吗?改成“藏到叶子下”是不是变得更生动、更形象了一些。再有一点还是“逻辑”。很多人为了凑句子而忘记了逻辑。如:
小麻鸭,去学校,
小白兔,路边叫:
“麻鸭穿的衣服丑,
漂亮公鸡有多俏……”
正常的情况下,兔子是不叫的。请问,哪位朋友听到过兔子的叫声?这么写不是贻笑大方吗?在写作之前,先要考虑好这么写对不对,是否合乎生活逻辑。别让貌似不错的构思毁了整件作品。
读戚万凯的《猴子当上山大王》有感
刘畅(刘永泉)
前几天,我收到了当代儿歌作家戚万凯寄给我的,他今年三月刚出版的儿歌集——《猴子当上山大王》一书。该书设计精美,装帧精良。不仅有儿歌泰斗圣野等老一辈儿歌大家的题词,还有老先生专门为戚万凯先生撰写的文章。该书24开,虽说不厚(才3个印张),但所收录的儿歌每一首都很新颖别致……
打开书,第一首题为《石拱桥》的儿歌就深深的打动了我:
石拱桥,
弯弯腰;
背爷爷,
背姥姥。
又敬老,
又爱小;
石拱桥,
你真好。
儿歌采用了三字句的结构,仅短短的24个字,就把石拱桥这个形象塑造的活灵活现,道出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还有这首《老鼠画猫》。儿歌是这样写的:
眼睛要画小,
小爪要画少。
小腿要画短,
胡子要画翘……
牙齿一个也不画,
我们可以睡大觉。
整首儿歌中作者没有写一句老鼠想如何制裁猫的句子和词语,但通过对老鼠画猫的描写,侧面而又含蓄地表达了老鼠们天生惧怕猫的心理表现的淋漓尽致。眼睛小,看东西必然不方便,爪子少,在捉老鼠时肯定使不上劲儿;腿短在追和跑时必然要慢,特别是“牙齿一个都不画”一句,给“我们可以睡大觉”的结尾做好了很好的铺垫。婉转地把老鼠怕猫的心思刻画得活灵活现、入木三分……
再看这首题为《松鼠题字》:
小松鼠,
真厉害;
大毛笔,
随身带;
谁要叫他题个字,
尾巴蘸墨写起来。
这首儿歌简单而又直接,没有一点拖泥带水。既生动形象、又含蓄幽默,读后引人发笑。孩子没读后一定能够喜欢。
特别是该书的主打作品《猴子当上山大王》,写得是猴子当上“山大王”之后收受贿赂,一点不收敛的结果:
猴子当上山大王,
百兽排队送礼忙。
狐狸送来金项链,
猎豹送来百宝箱。
老虎警长一声吼,
抓走猴子坐班房。
告诫人们做人一定要自律,提倡廉洁之风。尤其是当官后更要廉洁奉公,多为百姓办事。细心地品读起来,更显得出神入化,入木三分。
细心地读完戚先生这本新书,真的受益匪浅。不管是低调而不张扬的《南瓜花》,还是乐于助人的《莲蓬》,宣扬的都是正能量,很值得我们去发扬光大……
现在,市场上的儿歌多是一些认知的,宣传德育的作品很少,真的很值得一读。
戚万凯先生在儿歌作者队伍中是一位佼佼者,他的作品经常在各种儿歌大赛中获奖,或出版个人的专辑;除了被很多儿歌读本收录他的作品,还编入了多本教材。
愿戚先生创作出更多、更好、更新奇的儿歌,奉献给亿万小读者。
给刘畅老师点赞👍
回复 @小芊的妈妈: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