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第10章 开拓创新的技能(1)

  卓越的人不屑走旁人走过的路,他寻找迄今未开拓的地区。

  ——林 肯

  一个国家要振兴,一个民族要自立,就要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且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种趋势。古人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今天应该开始说“万般皆下品,唯有创新高”了。创新能力是所有天才的成功资本和动力源泉。父母要想让自己的孩子取得成功,就要着重培养他的创新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应该从小开始。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创造思维和创造力迅速发展的重要阶段,父母们要敏锐地抓住孩子创造思维和创造发明的萌芽,鼓励他们积极投入到创造发明的活动中去,为将来一展宏图做好准备。

  一、 创新的个性品质

  有一天早晨,法国科学家贝尔纳·库图瓦跟平常一样在实验室里吃着一份简单的早餐。但是他突然来了灵感,就开始去做试验,等他回来的时候,看见他的小猫正在吃他的早餐。库图瓦没有去惊动它,随手拿了两只瓶子,一只装的是酒精浸泡的海生植物,另一只装的是被硫酸泡着的生铁。这个时候,小猫发现了主人,从台子上跳到了主人的手上,把瓶子打碎在地。霎时间,两个瓶子中的液体交融以后升起一团袅袅紫烟,库图瓦被这景象惊呆了。连忙弯身下去,意外地发现这些紫烟居然在附近的物体上结成了淡黄色的闪闪发亮的晶体。库图瓦顺着这个奇怪的现象深入研究下去,经过反复的实验,终于发现了碘这种新的化学元素。

  什么是创新?创新是指人们运用自己的脑力与体力,生产人们所需要的、前所未有的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的活动。而创新的个性品质,是指一个人具有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而创新精神是指那种不安于现状、力图改进创造的积极心理状态。21世纪正是需要这种具有创新的个性品质的人才。父母们,要着力培养孩子的创新品质。

  (一) 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与创新有关的一切思维与活动的原点与前提,包括创新的愿望、意图等思想观念。创新意识强的人不但能够时时刻刻想着创新,更重要的是将创新的原理和技巧吸收为内在的习惯,变成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的行为,快乐地保持着创新的欲望与勇气。父母们可以用以下这些方法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

  * 多了解一些著名科学家发明创造的过程,从中学习如何灵活地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来进行创新。

  * 大胆破除对名人的神秘感和对权威的敬畏,克服自卑感,相信自己也具有创新的能力。

  * 不要强制孩子只接受一个模式,这不利于孩子的发散性思维的形成。

  * 父母要容忍孩子有与自己不同观念的存在,容忍新旧观念之间的差异,让孩子比较这些不同的观念,他才会从中获得鉴别、取舍、发展。

  * 父母应该发展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这是创新意识的基础。

  * 增强孩子对周围事物的敏感,训练他挑毛病、找缺陷的能力。

  * 消除孩子经常埋怨的情绪,鼓励他提出积极进取的批判性、建设性的意见。

  * 如果孩子表现出为求科学真理不避险阻、不怕挫折的探索精神,父母要及时表扬,并加以发扬光大。

  * 父母要对孩子各种新颖、独特的创造性行为和成果进行奖励。

  * 经常让孩子做分析、演绎、综合、归纳、放大、缩小、联结、分类、颠倒、重组和反比等练习,把各种知识融合贯通起来。

  第三部分第10章 开拓创新的技能(2)

  * 培养孩子开朗的性格,敢于表明自己的见解,乐于接受真理,勇于摒弃错误。

  * 父母不要讥笑孩子提出来的看起来似乎荒谬怪诞的观点,因为这种观点往往是创造性思维的导火线。

  * 父母要鼓励孩子大胆尝试,勇于实践,不怕失败,认真总结经验。

  (二) 保持孩子创新的意志

  创新之所以这么受重视,就是因为创新是一件不容易达到的目标,创新中失败多于成功。所以要想自己的孩子通过创新取得成功,就一定要他保持创新的意志,在心中升起为创新奋斗的不落风帆。父母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孩子的创新意志。

  * 相信创新并不是“智商高”的人的专利。面对那么多成就卓越的人,也许孩子会自惭形秽地说:“我这么笨,怎么可能成才呢?”“我太平凡了,根本不是成为伟人的料!”不要忘记当年被校长认为“干什么都不会有作为”的笨学生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经过艰苦的努力,发现了相对论,成为现代最杰出的物理学家。所以要让孩子记住,一个人不聪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毫无斗志,不再努力,那样就会将潜在的才华、能力都扼杀在摇篮里了。只要让孩子找准属于他自己的位置,就会放射出与众不同的光彩来。

  * 创新的特性是执着。文学大师冰心老人曾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的芽儿,曾经浸透了奋斗的泪泉,牺牲的血雨。”对于创新者来说,执着是最根本的特性,每一位众人眼中的天才都离不开执着。当孩子的小发明处在进退两难的时候,父母要及时让孩子明白挫折、打击都是平常事,保持昂扬的斗志、执着的精神才是成才的重要因素。

  * 失败是创新成功的起点。唐代大诗人杜牧曾写过一首气宇轩昂的诗:“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在孩子因为创新而遇到挫折、失败时,要开导他世界上是没有只成功而不失败的生活的,对于任何一个在创新之路上艰难跋涉的人来说,都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失败和挫折。要想获得成功,先要战胜自己,使自己具有坚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只有坚强的人,才能不被失败吓倒,才能笑傲一切厄运、失落和挫折,然后东山再起。

  * 阻力也是动力。成功的路有千条万条,但是每一条路都不是顺顺利利的,都会有阻力。第一批发现螃蟹的人,因为螃蟹的丑陋外表而害怕慌张,小小的假象给他们制造了莫大的阻力,所以真正的创新成功者是第一个冲破阻力吃螃蟹的人。勇敢地走自己的路,才会有突破,有成就。阻力也是一种动力,不怕阻力才会有动力。作为一位创新者,他的最大成功不是他的发明创造,而是他变阻力为动力的主观能动性。

  * 不被眼前的辉煌迷惑。在培养孩子创新意识、鼓励他发明创造的同时,有的孩子可能很快就取得一些“成功”。此时的成就固然令人喜悦,但是要提醒他保持清醒头脑,要怀有远见,不被暂时的辉煌所迷惑,正确地分析自己的短长,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所走过的路,使自己再一次向成功的顶峰冲刺!

  第三部分第10章 开拓创新的技能(3)

  二、创新的思维

  1895年的一个深夜,伦琴教授离开了在德国沃兹堡大学的实验室以后,突然又想起他忘了关闭阴极射线管的电源,便又回去了。一开门,他下了一跳:黑暗中,板凳正发射出一束绿色的荧光!伦琴教授伸出手掌,在阴极射线管前晃了晃,又吃一惊:离管两米远的一个备用荧光屏上,清晰地显现着他手掌上一节节骨骼的黑影,手动骨影也跟着动。他大声惊叫:“我看见了我的骨头!”他开始疯狂地寻求事实的真相,十几天没离开实验室。终于,他发现了一种光,并将其命名为X光。因此,1901年伦琴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然而,并不是人人都有这种好运气,阴极射线管本是克鲁克斯教授发明的,而且他也曾发现保存在暗盒中的胶卷莫明其妙地感光报废。但是他没有多思考,只是指责胶片厂商的产品低劣。等到伦琴教授公布了他的发现后,才恍然大悟。

  通过上面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意外”的成功并非人人能够获得的,它不属于那些不善思考、粗心大意的人;它属于有心人、属于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而创新的思维则是人类一切奇迹的本质,是所有思维的精髓,是科学家、发明家等一切创新者的本源。谁拥有更多的创新思维谁就将走向卓越和辉煌。父母们帮助孩子形成创新的思维,他们就可以走属于自己的创新之路了。

  (一)突破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就是思维的格式化、固定化,实际上是一种未经思考的思维惯性。在处理常规和一般性的事物时,思维定势可以让人们不费吹灰之力,顺水推舟就坐享其成。但是不要忘记思维定势不但平凡而且顽固,面临新情况和难题的时候,他就转脸变成一把“思维枷锁”将人们的思想进程阻断。如果你的孩子不能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在创新面前将永远一筹莫展。常见的需要加以打破的思维定势主要有:

  * 书本定势。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你的孩子在做事情的时候经常说“书上就是这么说的,我就照做了”之类的话,那么他就是受了书本定势的影响。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要多读,但是也要讲究读书方法。比如“反例法”,让孩子学会用反例推翻书中的观点,不要盲目相信书本中的一切观点和思想。

  * 权威定势。每个人都有崇尚权威的思维定势,从小时候开始,在家庭听父母长辈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长大工作了听单位领导的话。这种教育让孩子从小就被权威所“驯服”,而且这种权威效应还不断地得到强化。父母试着在遇事时也让孩子们发表一下意见,发扬一下民主,冲破权威对他的束缚。

  * 经验定势。人们从小时候开始,所见所闻、所经所感的各种大事小情,都成为人生的智慧和资本。但是经验与成功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常规的经验是指导性的,如果要创新的话,经验就要成为羁绊了。让孩子记住英国哲学家休谟的话:“谁也不知道明天的太阳是否会从东方升起来”。

  * 从众定势。由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人们的从众心理特别强。但实际上,“群众的眼睛也不都是雪亮的”,“真理可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自古英雄多磨难,一切伟大的创新之举都是从对抗世俗开始的,跟在“群众”的尾巴后面,只能成为庸人。

  第三部分第10章 开拓创新的技能(4)

  (二)创新的非逻辑思维

  所谓的非逻辑思维,就是常规逻辑思维所不包含而又在逻辑思维过程中发生作用的各种非逻辑因素的作用过程。比如,在人们的思维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灵感、猜想等等。非逻辑思维的最大特点,就是不受固定格式的束缚,不受时空限制,可以灵活地渗入常规思维过程之中。而就是这一点的改变,就促使人们在关键时刻发生思维质变,做出创新之举。父母们要让孩子学会这些非逻辑思维——创新的奇思妙想。

  * 灵感思维。灵感就如智慧里的闪电,有人称之为“顿悟”或者“潜意识”。灵感之所以喜欢光顾有追求、有目标、平常有知识储备的人,就是在他们冥思苦想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突然而至的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一种感受。这些往往在放松或者触景生情的时候出现,让孩子及时抓住自己内心的昙花一现。

  * 直觉思维。爱因斯坦说:“直觉是人性当中最有价值的因素。”有人将直觉称为“第六感觉”,是人类的独特思维,一般要经过长期的、理性的对某方面知识的心理体验才能形成。直觉很强的人往往有着很强的“嗅觉”,他们一般都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在纷繁复杂的事实材料背后,敏锐察觉出其中具有重大意义的思想和现象。

  * 想像思维。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像。”想像是指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之上,经过自己在大脑中的重构和改造而产生新的形象的思维形式。想像力能够提高创新的层次,因为它不受已有事实的局限,也不用受逻辑思维的束缚。父母可以让你的孩子在他自己的脑海中尽情拓宽自己的视野,为自己插上想像的翅膀翱翔。

  * 幻想思维。青少年们正处于一个爱做梦的年龄段,他们的脑子里时常会冒出各种奇思妙想,大人可能认为这些只是古怪的想法,只是幻想。虽然这些想法不切实际甚至不着边际,但是你千万不要打击孩子,不要抹煞他的幻想。幻想是思维的望远镜,孩子们根据他们的愿望才产生幻想,如果父母能够加以正确引导,他们经过仔细研究以后也许就会成为一项新的伟大发明。

  三、用第三只眼睛看世界

  哥白尼升入大学以后,浩瀚的知识海洋一下子展现在他的面前,使他欣喜若狂。他经常利用学校的仪器,观测研究美丽而又变幻莫测的天空。在心中形成一个大胆的设想:“我认为托勒密把宇宙的根本问题搞错了,宇宙的中心不是地球而是太阳,地球不是静止的而是不停运转的。”这个观点在被神学家利用,把持了1400多年的“宇宙的中心是地球而不是太阳,太阳是绕着地球转的”的当时并不被人们接受!年轻的哥白尼面对教会的压力毫不畏惧,他相信自己的眼睛,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一切都是真实的,符合科学精神的。为此,他用积蓄购买了一座箭楼,把它布置成简易的天文台,自制了一些观测仪器。在这座被后人称为“哥白尼塔”的箭楼上,他进行了50多次观测,终于使他所提出的“日心说”更加完善,一切有据可查的观测和数据都充分地证明了他的理论是正确的。

  哥白尼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勇气的人,他始终坚信自己的发现的意义,不为别人动摇。“相信自己的眼睛”,“用与众不同的第三只眼睛看世界”是哥白尼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每一个想靠创新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应该有主见,有思想,而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内心感受,用自己的价值观判断是非,从而决定自己怎样生活,怎样做人。只有凡事都自己去想,自己去设计,思想富有创造性,敢于尝试,才能走出一条具有自己风格的个性化道路,使自己具有与众不同的价值,使自己能够区别于其他人而得到别人的承认。如果你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与美丽的成功女神失之交臂的话,就请让他学会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第三只眼睛”。

  第三部分第10章 开拓创新的技能(5)

  (一) 用第三只眼睛看世界的意志准备

  在创新的最初期,遇到阻挠和偏见是极正常的事,得不到理解和支持也是常见的,意志坚强的人十分相信自己的眼睛,尽管它与众不同,但坚持到底自然就走向辉煌。而另有一些人则会在困难和压力面前畏惧不前,放弃了自己的看法,结果就在实现创新的边缘与成功擦肩而过。所以,要想让孩子坚决相信他自己的“第三只眼睛”,父母首先要培养他们的意志力。

  * 自信心。坚持用第三只眼睛看世界,在某些人看来是不符合大众潮流的。在众人否定的目光下,很可能产生动摇或者放弃的想法,所以父母一定要鼓励孩子坚信自己的独到眼光,不要轻言放弃。

  * 勇气。创新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违背众人的意思,甚至常常是权威人物的意思。所以,坚持用第三只眼睛看世界,还要有把自己的想法大声说出来的勇气。让孩子不要怕得罪别人,讨好别人就是埋没自己。

  * 坚韧。创新中失败往往多于成功,坚持用第三只眼睛看世界,就要让孩子具备坚韧的品质,不断调节自己的心态,才能够承受住失败的压力。这样才能在相信自己的同时,克服各种困难,抵制各样干扰。

  * 志存高远。创新是一项高远的目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坚持用第三只眼睛看世界,父母要让孩子把眼光放长放远,不要过分在意眼前的非乐观处境。

  * 持之以恒。坚持用第三只眼睛看世界,要不断克服困难,今天的问题也许还没有解决,明天马上就又冒出了一个新的难度更高的问题。所以,在树立高远目标以后,就要让孩子下决心为此目标而奋斗,持之以恒,保持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

  (二) 冲破用第三只眼睛看世界的障碍

  如果孩子难以冲破用第三只眼睛看世界的障碍,那么,创新就很难在他身上成为不竭的源泉、不落的风帆,孩子也很难始终保持一双慧眼。父母想让孩子坚持用第三只眼睛看世界,就要想办法让他冲破用第三只眼睛看世界的障碍。

  * 人云亦云。人云亦云,是人们获得安全感经常采用的一种办法,但是创新就是需要冒险,就是不能别人说什么自己就跟着说什么。要让孩子保持独立观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甚至有些“固执己见”。

  * 胆小怕事。胆怯是创新的个性障碍,一个人要是胆小怕事,他的创新动机很容易就被熄灭,用第三只眼睛看世界的热情也很快就会丧失。阻碍创造想像的自由发挥,当然就与成功的机遇失之交臂了。如果孩子有胆小怕事的倾向,父母一定要及时纠正。

  * 因循守旧。保守可以说是创新的大敌,这些人即使自己的眼睛已经明明看到创新的苗头,也会觉得这是异端的想法,自己就将其扼杀在思想的摇篮当中。作为父母,要帮助孩子走出保守的樊篱,用自己的第三只眼睛去观察世界的广阔天空。

  第三部分第10章 开拓创新的技能(6)

  (三)用第三只眼睛看世界的训练方法

  在对“用第三只眼睛看世界”的意志和障碍进行全面分析以后,更关键的是要有目的去训练孩子这方面的能力。那么,作为父母怎样让自己的地孩子具备与众不同的第三只眼睛呢?请您参考以下这些办法:

  * 训练洞察力。父母可以为孩子找出一系列相似或相近的图片、器物等等,让孩子举出它们之间不相同的地方,举得越多越好,越能锻炼他的敏锐洞察力,从而一眼发现事物的特别之处、关键之点。

  * 空间想像力。父母可以在孩子的房间里摆放一些抽象派的画,并经常作更新,或者让孩子经常看看“三维立体”画册,都有利于增强他们的空间想像力,提高他们的空间感觉。从而使他们能够善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结构,不至于只见部分。

  * 果断的判断力。父母平常可以故意给孩子出一些“难题”,或者给他量身打造一个两难境地,让他在最快、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判断,别给他拖拖拉拉的机会。这样的训练能让他主动寻找自身的第三只眼睛,求助于它做出最好的判断来。

  四、善于从“拿来”中创新

  19世纪的时候,美国向欧洲国家大量出口方糖,可是不管用于密封方糖的纸有多厚,也不管包了多少层,经过几十天的漂洋过海之后,里面的方糖照样潮湿变形。对此,欧洲国家非常不满意,经常找理由退货。为了弥补这个巨大的经济损失,美国制糖公司不得不邀请专家攻关,但试用了多种方法后仍然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一位名叫凯卢萨的青年工人,也对此琢磨起来。他想起轮船上是用风筒来排潮的,就想将其用到方糖的防潮问题上。他在包装方糖的纸盒上钻了几个小孔,没想到效果却出奇地好。于是,凯卢萨就获得了这项发明专利权,美国制糖公司为此花费了一百万美元才买到这个专利。

  显而易见,创新和“拿来”是两个相互矛盾的词语。按人们通常的理解,具有创新性的东西应该是首创的,不应该是从他人之处“拿来”的,“拿来主义”与创新无缘。然而,现实生活就是这样既充满矛盾又充满趣味 —— 创新和“拿来”往往是结伴而行的。如果父母让孩子学会巧妙地运用这一对矛盾,他就学会了一种快捷的创新方法:从“拿来”中创新。

  (一) 创新可以“拿来”

  创新并不是意味着完全凭空而起、从无到有。创新的人应该是既要敢为天下先,又要善于运用头脑借鉴他人的经验,在模仿别人的基础上创造自己的风格。所以,父母在生活中要经常这样教导自己的孩子。

  * 创新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有一些青少年一谈到创新,就非常厌恶传统的东西,恨不得把传统的东西掏出来统统抛弃掉,以为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新事物来。实际上,立足于传统往往能焕发出更大的创造力,更充分体现自身的“特色”。立足传统的过程就是一个“拿来”的过程。只有汲取百家之长,才能创造出真正有新意、有价值的东西。我国元代刘开曾说过:“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非取法至高之境,不能开独创之域。”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第三部分第10章 开拓创新的技能(7)

  * “拿来”阶段不可逾越。任何一个成功的创新者,都是踩在前人的肩膀上成长起来的。创新离不开“拿来”,“拿来”是走上创新之路难以超越的阶段。“拿来”也并非就是坏事,刚开始画画、写文章的人,恐怕都有过“拿来”的历史和阶段。关键的问题是应该让孩子弄明白,“拿来”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创新和发展,是为了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 “拿来”是一条创新成功的捷径。纵观古往今来、古今中外的历史,那些完全靠自己冥思苦想而取得创新成功的人,他们不但聪明过人,而且大多都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可见创新的代价和成本是多么巨大。特别是在现代,光靠自己单枪匹马闭门造车的话,你的辛辛苦苦也许早就被人家申请专利了,因为消息闭塞而进行了徒劳的重复建设。所以,父母们要让孩子学会走上“拿来”的创新之路。

  (二)如何从“拿来”中创新

  所谓善于从“拿来”中创新,就是在模仿他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创新。所以,实质仍然是创新。许多成功的企业或成功者都是运用了这个“抄近路”的战略取得成功的。父母可以从以下这些事例中寻找教会孩子从“拿来”中创新的灵感。

  * 在模仿中推陈出新。日本著名创造学家丰泽丰雄曾说过:“模仿同类性质的事物,是对发明非常有益的诀窍。”所以,父母要想让孩子学会创新,不妨让他从日常生活中的模仿开始,通过模仿,可以让孩子继承前人或者他人的创造成果,并在这个基础上推陈出新,结果也许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 保持清醒的头脑。“拿来”需要运用头脑,让孩子把所学到的知识加工成他自己需要的东西。克雷洛夫说:“模仿别人,必须头脑清醒,然后收效才能宏大。”父母要让孩子保持头脑清醒,明确自己“拿来”的目的是要创新,这样才能发挥他的创造性。

  * 积极引导,培养从“拿来”中创新的兴趣。青少年富于幻想,心中有着形形色色的向往和追求,所以父母在让孩子“拿来”的同时积极引导,让他对“拿来”的事物产生兴趣。他就会积极地、主动地、愉快地去接触和观察研究,从而使孩子的创造力得到很好的发挥和发展。

  * 珍惜、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主动积极地观察世界,开展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父母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让他从已知事物中发现独到之处,再“拿来”为己所用。

  第三部分第10章 开拓创新的技能(8)

  * 鼓励青少年敢于动手。翻开科学家的历史,追溯他们的成长道路。我们就会发现,他们能在科学发明创造上获得成功,与他们从小就愿意动脑、动手有密切的关系。所以,父母不要总是怕孩子把东西弄坏了,要鼓励他们多动手多动脑,也许在你的孩子不断地“捣鼓”的过程中,就亲手从“拿来”中创新了。

  * 共同活动、共同评价,形成创新的氛围。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或者让孩子与同伴一起“捣鼓”一些旧东西。中间可以畅所欲言,互相评价,在这其中就很可能摩擦出创新的火花来,形成一个大家共同“拿来”,共同创新的过程。

  * 表扬激励,维持孩子创新的欲望。孩子的勇敢、自信和勤奋是创新型个性应有的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的形成,多数情况下靠父母适时适当的鼓励,帮助孩子积累成功的体验,获得成功喜悦的满足。这样父母就需要了解孩子的想法与独特的设想,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与进取心,及时地、真诚地给予鼓励。必须在孩子完成某项艰苦任务时作适当的启发式的帮助。

  五、展现艺术创造力

  达·芬奇是个热爱大自然的孩子,常常一个人坐在草丛中,静静地观察着色彩缤纷、姿态万千的花草树木,有时候甚至会忘了回家。他还喜欢把他所看到的花呀、草呀、动物什么的用稚嫩的笔画出来。十四岁时他到了佛罗伦萨的一位叫弗罗基奥的名画家那里学习,第一课便是画蛋。刚开始,达·芬奇很听话,认真地画鸡蛋,但没过多久就不耐烦了。老师严肃地对他说:“每一个角度看到的蛋都是不一样的,要画好蛋,就要认真地观察它。”达·芬奇知道自己错了,就开始全神贯注地,日复一日地去观察桌子上那个简单的鸡蛋。日子一天天过去,达·芬奇的画本上画满了大大小小的,形状不同的圆圈。达·芬奇的绘画水平也日有长进。一次,老师让达·芬奇在自己的作品《基督受洗图》上画一个天使。达·芬奇拿起笔来就画,只三笔两笔,一个可爱的小天使就跃然纸上了。

  不要以为你和孩子的志向不是成为一位艺术家,就不需要培养艺术创造力了。艺术当中包含着生生不息的永恒魅力,能够时时刻刻地滋养人们的创造力思维。如果孩子具有丰富的艺术创造力,他的生活将更有情趣,也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喜欢。

  第三部分第10章 开拓创新的技能(9)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艺术创造力

  艺术创造力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绘画、拼贴作品、雕塑、讲故事、作诗、唱歌、跳舞等等,并不一定非要成为艺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注意用多种方式来开启孩子内心的艺术创造力。

  * 百宝箱中的创造力。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个“创造之箱”,里面盛放各种绘画用的笔、白纸,做手工用的胶水、布料、儿童用剪刀、橡皮泥等等,就像一个“百宝箱”,孩子使用起来十分方便,也就会乐意进行艺术创造了。

  * 动手制作艺术品。父母可以主动把几个孩子聚到一起,拿出“创造之箱”,让孩子们一个个地从箱子中拿出一件工具。当每人手上都有了五六件工具时,让他们互相参谋、比赛,用这些工具画出一幅画或做出一件艺术品来。开始的时候也许很困难,可以由父母给他们定一个主题,像“外星来客”或是“疯狂的动物”之类。时间长了,他们也许就自己能组织“艺术沙龙”了。

  * 来一次时装秀。节假日的时候,将衣柜中的服装拿出来,把客厅当作“T”型舞台。父母亲轮流做模特,让孩子挑选不同服装做搭配,将搭配得最好的,最能体现孩子创造力的那几套服装穿在身上,拍照留念。

  * 用音乐来启发灵感。父母放一段精选的音乐,让孩子做出一件作品来表达他听到音乐后的感受。他可以画一幅画,做一件拼图,写一首诗,编一段舞,或者写一篇关于这段曲子的音乐鉴赏。父母可以选用不同风格的曲子,像著名的交响曲、摇篮曲、进行曲、圆舞曲,甚至是一些经典的摇滚乐,让音乐来把他们内心深处的灵感引发出来。

  * 去参观一家艺术博物馆。如果去博物馆不能成行的话,就读一些艺术书籍,看一些著名作品的复制品和照片。这不仅是父母向孩子介绍经典艺术品的好方法,同时也可以让孩子接触到各种不同的绘画、雕塑或其他的艺术形式。鼓励他去尝试这些不同的艺术风格,获得创造力。

  * 故事接龙。找一本孩子没看过的有意思的书,让他先看书的前一半,然后让他自己把故事编完。再把他设计的结局和原书的结局对比,让孩子记在日记中。或者帮孩子从不同的图画书上剪下一些图片来,装在一个帽子里,让孩子每次抽出四到五张,然后用这些图片发挥他们的想像力来编故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