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莘莘学子 第两百二十二章 寻秦记 十九

  并不是说这个研究方向没有人走过,但真正走得深的却没有几人,自己有幸得到了神秘基因的改造,使得自己在短短数年的时间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了如今拥有的能力和条件,离万古以来的真相更近了一步。

  他与孟笑笑沿着巨大的棺椁走了一圈,棺椁四面雕刻着各种传说中的瑞兽和传说中的仙兽,工艺之精令人赞叹,它们一个个生动无比,加上各种金饰彩绘,更是瑰丽异常。

  棺椁四角是由一个个青铜浇铸而成的神兽作为衔接承重柱,按照四角的方位,这四个青铜神兽分别是苍龙、朱雀、白虎、玄武,它们极其生动,通体鎏金,显示了秦代最高铸造工艺水平。

  “如此大的棺椁,不是黄肠题凑却胜似黄肠题凑,必定是神话传说中地仙才用的九重棺!”

  慕容轩轻声说着,同时释放出念力。

  “地仙?九重棺?”

  孟笑笑睁大了美眸看着慕容轩,眼神中却是充满不解。

  “地仙就是居住在人间的仙人,传说中,容成氏、赤松子、黄帝等人都是地仙,而地仙飞升后就成为神仙,乃是仙中的帝与王。《礼记.檀弓上》记载,‘天子之棺四重’,但秦始皇认为自己自己功高三皇五帝,并非一般天子,而是注定要成为神仙,因此,使用传说中的九重棺就合情合理了。”

  慕容轩解释。

  “九重棺!那我们怎么能够看到秦始皇的真正面目啊?”

  孟笑笑说道。

  “不要急,让我想想……”

  慕容轩一边以念力探查着。

  九重棺,一重套一重,就像是俄罗斯套娃一样。

  在念力探查下,最外面的是兕皮漆木棺,兕就是犀牛,对于这种棺椁结构慕容轩并不陌生,秦都雍城遗址秦公一号大墓曾经出土秦公棺椁残片,上面就是包覆了一层层的犀牛皮。

  接着往里面的一层是青铜棺,青铜棺与外椁之间的回廊里,九个体型硕大、形式古朴的三足青铜圆鼎赫然陈列其中!

  “这不会是传说中的九鼎吧?”

  慕容轩大惊,心脏猛地跳动了起来,在平静了一会儿,又连忙集中念力对这九个青铜三足圆鼎进行观察。

  这九个古意盎然的大鼎高接近一米,壁体较厚,口宽,立耳呈半圆形,深腹,三足比较短,呈锥形,与腹部相通。有一耳与一足对齐,另一耳在另外两足之间。做工并不是很精致,还残留有明显的毛糙,铸痕非常明显,说明当时的青铜铸造技术并不是很发达。

  九个鼎壁周围各有一些凸起的图形,看得出是一些山川地势,同时还有一个类似于甲骨文的大字,各鼎不同。

  慕容轩凝神敛息,将念力集中到一个鼎上仔细观察,鼎壁上的字体看起来非常古老,跟在塔楼的御书房见到的夏代甲骨文献资料上的字体不太一样,字体线条更为圆润,倒是有点类似于一种美工体,也许是专门用于礼器铭刻的字体。

  这是一个“扬”字。

  看到这里,慕容轩心里猛的咯噔了一下!

  长吸了一口气后,慕容轩平复了一下心情,继续以念力探查其余的鼎。

  不多时,八尊鼎上的刻字被辨认了出来,分别是: “青”、“徐”、“冀”、“兖”、“荆”、“梁”、“豫”、“雍”。

  “九鼎!真正的传国九鼎!”

  慕容轩被这意外的惊喜轰击得一时有些不知所措,失落两千多年的传国神器竟然真的在秦始皇地宫中发现!

  贵为传国神器的大禹九鼎竟然被秦始皇当做了随葬品!

  “不对!史书上曾经记载九鼎中的一鼎沉于泗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慕容轩很快冷静,脑海里快速闪过各种古籍上的记载。

  事实上,关于九鼎的下落在史书上的记载也是众说纷纭或自相矛盾,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有好几个关于九鼎的记载。

  《史记.秦本纪》记载:“周氏东亡,其器九鼎之秦。”

  同样是《史记.封禅书》又这样记载:“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

  这两则记载自相矛盾,显然不符合太史公的严谨,于是又有这样的记载:“ 其后百二十岁而秦灭周,周之九鼎入于秦。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太史公干脆承认了消息的不确切和自相矛盾。

  《史记.秦始皇本纪》还记载了一个与九鼎有关的现象,看来,九鼎的下落一直让司马迁耿耿于怀。

  “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这是公元前219年请辉煌首次出巡返程途中,途径古泗水时发生的事,说明九鼎并未被收入秦宫或者未被全部收入秦宫。

  九鼎全部或九鼎之一沉于泗水的说法似乎得到了后世的认可,早在汉代就已经广为流传,历年出土的画像石就有许多关于秦始皇泗水捞鼎的典故。

  《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文帝十五年,方士新垣平曾经鼓动汉文帝立庙祭祀求鼎,希望通过虔诚的祭司来得到禹鼎,当然,事实证明这是新垣平的一个大忽悠。

  不过,后世学者认为,九鼎被秦王收入的是真,沉于泗水也是真,意思是,九鼎被收入秦宫,在途径泗水之时曾经掉落一尊。

  但慕容轩不这样认为,他认为九鼎被秦王完整地收入了宫中,其中一尊掉落泗水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

  要知道,泗水捞鼎,地点就在当今徐州,这就奇怪了,周王室在洛阳,《史记.封禅书》“宋太丘社亡,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的记载根本不合乎逻辑,九鼎乃王权标志,怎么会与“宋太丘社”扯上关系?

  看字面的意思是九鼎曾经存放于宋国的太丘社,这都哪跟哪?就算宋襄公曾经为春秋五霸之一,也没有胆子敢将九鼎据为己有吧?

  就算是宋国占有了九鼎,但它直到公元前286年才被齐、楚、魏三国联合灭国瓜分,而据史书记载,在秦惠文王时期,秦相张仪曾建议秦惠文王夺取九鼎以令诸侯,而稍后的楚顷襄王、齐襄王也对九鼎有觊觎之心,这说明九鼎当时还在周王室手里,怎么会跑到了宋国的太丘社、然后又沉没在古泗水之下?

  至于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中关于“周赧王十九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飞入泗水,馀八入於秦中”的记载更是啼笑皆非,周王室在洛阳,秦国国都在咸阳,九鼎怎么会从千里之外的徐州运来?

  而且秦惠文王的儿子秦武王觊觎九鼎,与大力士孟说在洛阳东周王宫比赛举鼎,以彰显其孔武有力和据有天下的雄心。

  不料,“雍州之鼎”沉重无比,结果秦武王“绝膑而死”,这是超级大事件,绝对值得各国史官大书特书的事情,九鼎在东周王室手里确定无疑。

  因此,九鼎或九鼎之一沉没于泗水可说是无稽之谈。

  既然九鼎在东周被灭之前一直在周王手里,那随着东周覆亡,它们也一定是落入了秦昭襄王手中,然后传到了秦始皇手里。

  秦始皇下葬之时,九鼎被当成随葬品秘密随葬,于是在历史上就永远失去了它的踪迹。

  直到此刻,在这个充满奇迹和不可思议的地宫之中,慕容轩才以特别的方法再次发现了它们。

  “赤鼎龙纹,三者成分接近,从铸造工艺上来看,也比商代早期的青铜鼎更加原始,成形年代在公元前2100年前后。”

  “九鼎,大禹所铸之九鼎!”

  经过一系列分析和探查,慕容轩完全确认下来。

  第三重是是青铜棺,它以青铜浇铸,通体鎏金,上面有山川地理和天文星象的图案。

  第四重是一具石棺,由大块的汉白玉雕琢拼凑而成,汉白玉质地雪白,没有一丝杂质,表面刻着一些神话传说中的仙山。

  第五重的棺是一种似石非石、似木非木的材料制成,上面有树木年轮,却发出金属般的光泽,很像是一种硅化阴沉木,也就是历代帝王梦寐以求的阴木!

  阴木本就难得,更何况如此巨大的阴木,其价值简直无法衡量!其上亦是刻了许多传说中的仙兽。

  第六重是一具五色陶棺,它由五色粘土经过精心配比烧制而成,表面五色显现,色彩祥瑞迷人。

  第七重是一层金棺,由纯金打造而成,表面依然有各种仙山仙兽之形,金光内蕴,奢华无比。第八层是一具紫色透明水晶棺,它是由一块巨大的天然紫水晶雕琢而成,它呈玫瑰紫,通体纯净而高贵,散发着令人迷醉的光泽。紫者,紫薇也,帝之星。

  一层层的棺与棺之间,放置着许多礼器,这些都是从秦宫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宝贝,随便一件都是国之重宝。

  最里面、也就是第九重是一具半透明的、整体呈现出天青色的玉棺。

  在它与第八重金棺之间放置着数十方印玺,其中以七方一组的盘龙大印最为醒目,它们比其他的印玺都要大一号,一个个皆由美玉制成。

  一方方大印雕琢形态虽然略有差异,大小、形制却相仿,显然是受到了周天子印玺的影响,雕工古朴而精美,表面充满蜡质光泽,有的更是通体温润,显然是使用年月久远导致的包浆。

  七方盘龙大印中,其中一枚通体毫无瑕疵,温润异常,刀工也最为古朴,与另外六方大印的刀工有所区别,它上面的刻痕甚至都已经有明显的磨损。

  印玺上的字体无一例外都是鸟篆体。

  “难道,这数十方较小的印玺是各诸侯国的印玺?七方大印则分别是周天子传国印玺和六国的国玺?”

  慕容轩越想越觉得有可能,随后,他又将注意力集中到了第九重玉棺上。

  “这是……”

  这一探查不要紧,慕容轩的眼珠几乎要从眼眶里掉了出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