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与社交

  昨晚上微信时,无意间触碰到“附近的人”,尽管立刻就退出来了,还是留下了一个脚印。几乎是瞬间,就有个陌生人say hello,接着又是好几个,此刻已过午夜时分。一看性别,都是男性,有一个更是省去了打招呼,直接问:出来聊聊?

  我一般不会主动加所谓“好友”,我没有那么多闲暇,也没什么闲情,寂寞到需要寻求陌生人的慰籍。以前刚用微信时,出于好奇,也点过这个功能----坊间传说是所谓“约炮神器”,果然,几乎全是男性秒回。难道因为我的性别一栏里填写的是“女”?

  记得Facebook的CEO扎克伯格成天挂在嘴边的广告词:Connect the world,立志要把全世界连接在一起,打造全球社区,人人都能更容易交流。这是现代版的乌托邦吗?它越来越像一个巨大的饕餮,延展于二维平面,缺少更高维度的纵深。不说种族、语言、宗教和政治因素,光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想要跨越鸿沟就几乎不可能。国与国之间,出于利益,哪怕再不认同,也必须找寻共同点,达成最低限度共识,甚至假装“理解”。可是微缩到个人层面上,这堵墙只会更高,我们可以用外交辞令与邻国打太极拳,但不大可能与邻居这么做,那太累了,不如客套一下各自关门。作为个人,实在不需要速食式的交流。

  也许,男人比女人更害怕寂寞?也许,他们只是仗着体力的优势,肆无忌惮地想要满足自己冒险的欲望。寂寞真是个暧昧的状态,它需要简单的方式发泄,而不是通过艰难地探索去建立长期比较稳固的关系。寂寞是轻浮和浅薄的,是生理上的;孤独不是,孤独是更高层次,是精神心理上的,是人根本的生存状态。人终究是孤独的,哪怕你天天搜寻“附近的人”,拉了一大票人进群,也无济于事。你可以发泄寂寞,却无法排遣孤独。我不知道在这一点上,女人是否比男人看得更透彻,行为更理智,毕竟法制新闻里那些因轻信“被约”或“邀约”出事的女性也不少。社交也是需要能量的,与其为了消遣,滥用能量交往了一群不知底细的陌生人,不如享受孤独,毕竟一个人也能做很多事,而且更自由。我不需要过度的社交,来显示我是个“现代人”。

  不过,我觉得微信的性别设置应该学学Facebook,人类不是非男即女,性别有时真不取决于生理特征。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打扰,我把微信性别改成了“男”。其实我想选的是“中性”,可惜没有这个选项。

评论
  • 支持!力顶!好看!已赞,欢迎回访我的作品《命运的樱花树》和《随笔★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