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惨遭前女友退婚

  沈砚勋到达北京后,与赵岚第一次谈工作的对话,有点不欢而散。他毕业后的工作的确是家里托了关系给找到的,这点赵岚说的没错,但是他自己并没有认为这份工作就是他想要的,或者说是他中意的。因此,当赵岚这么说的时候,他心里是气的,仿佛一个孩子,自己并没有认为错,却被大人说成错了。

  赵岚不知道从什么时间起成为那个大人,时刻指派着他,而之前的她不是这样的。上学时,他忙于自己的事情,不经常去上课甚至不怎么去学校,与谁都走的不近,没特别留意过赵岚。毕业后,赵岚随几个同学一起来北京,用他们的话叫闯京城,这种勇气对于一个身高不高,年龄不大,普通院校毕业的,在北京举目无亲的人来讲,是需要足够的勇气的。这也是他佩服她的地方。他坐火车参加在北京举办的聚会,再见到她时她身上散发出的那种淡定,是其他同龄女孩子身上不多见的。

  赵岚热爱时尚,钟情精致乃至奢华的物品。当时的她已经谋求到一份较为固定的工作,虽然薪水不多,扣除房租等消费外所剩不多,但是将每个月不多的剩余积累起来,一段时间后就可以将心仪的物品收入囊下。第一次见面时,她安静地坐在桌边,穿着浅粉色的套装,脖子上系着素雅的小方巾,胸前别着一枚小狮子造型的胸针,狮子身体上点缀的黑色的宝石辉映着她黑漆漆的大眼睛。

  砚勋每每对一个人的长相总是看过,记下,却是记不住的。赵岚无疑是美丽的,每一个同学都这么说,所以,赵岚美丽的脸庞无需他的再度肯定,他便将精力转移到一个人说话的语气,走路的姿态和举手投足的特点上。

  因为上学时并不很熟悉,所以赵岚只是转过头,看了他一下,微微点了下头,他也就点了下头,算是见过了。台上,已经有人在表演节目,节目完毕,主持人同学上台,说,“欢迎远道而来的同学老沈。”

  他站起身,走上台,“各位老同学,大家好,有些日子不见。顺路来办点事,看到你们,太-高-兴-了。”后面四个字,他拉长了声调,来表示自己的愉悦。他本不是一个喜欢用语言表达情感的人,就用了声调来表示自己的高兴。

  下面传来噼噼啪啪的鼓掌声。主持人同学说,“上学时,我们忙着上班,你忙着不上课做其他的事,结果,我们同时毕业。现在,我们忙着上班赚钱,你又忙啥呢?是不是又在忙着做不用上班而赚钱的事呢?”

  他说,“没有没有。在老家也是上班,单位采购,来京考察市场。”

  主持人同学说,“咱们学校在北京的男生都编程呢,你考察市场,那谁可以带你。”手指向赵岚,“你现在不是做市场呢,给他介绍介绍。”

  赵岚坐着没动窝,说,“我做的不是市场,是宣传。”

  主持人同学说,“宣传就是市场,一样的。”

  赵岚说,“市场是市场,宣传是宣传,两件事,不一样。”

  主持人同学说,“在我们这些搞技术的人眼里,市场宣传就是一回事。”这人上学时就对赵岚有好感,只不过赵岚不怎么搭理他,故而到了今天,一有机会,这人还是要找机会多说上几句话。其他同学心里明白,都坐着不说话,想看看,这次这位同学能否得到赵岚比上学时候多说几句话的机会。

  同学们心里都有打算,竟然都没说话,餐厅中一下子安静下来。餐厅原本就是个热闹的地方,现在一安静,反而觉得变扭。

  沈砚勋说,“好,回头我找赵岚同学咨询。”走到下面坐在她旁边。

  其他同学开始三言两语的说起新话题,一瞬间餐厅里的气氛又活跃起来。

  赵岚不搭理其他人,把头转向砚勋,用手推过一盘水果。后来,他并没有让赵岚带着他去逛市场,他原本就是来参加聚会的,一来出去走走透透空气,二来看看同学们,三来看看北京。北京这座城市离他的家乡沈阳不远,只要不在旅行高峰期,几乎都是提着包到火车站现场买票,等不了多少分钟,就可以赶上一趟直达北京的动车。

  他喜欢在火车上的时间,上了车后什么都不用想,到都下车的时候下车就可以了。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景色,他可以从上车看到下车的整整五个小时。相反,他不太喜欢北京,作为一个外来人,总觉得这座城市里飘荡着一种复杂的混合性气氛,街道上的人都是和自己一样的人,街道上的房子也是沈阳那样的房子,汽车也是那些汽车,噪音也是那些噪音,甚至连空气都一样,经常会是灰蒙蒙的略带焦灼状,但是不晓得为什么,他就是觉得这座城市有着其不一样的地方。

  砚勋的家庭在当地算比较富裕的,因此每次来北京,无论单位是否报销是否超出包干预算,他都会在经过的路上找个经济型小旅店住一两个晚上,从来不住在在京工作的同学们处,这样比较省事,也自由些,到饭点时他就沿着街道漫无目的走一走,临时起兴的走进一家他觉得不错的餐厅,也许吃一碗面,也许吃炒菜,都是可能的。对北京的小吃,他不抵触,无论是各种年糕类面食还是卤煮火烧和炒肝类,他都能够接受,这让他每次来北京多了一点点的念想。

  因为不太喜欢这所城市的氛围,他没怎么逛北京的景点,所以每次来就是迈开双腿走各条街道,他的方向感很好,走多远,都能准确无误地回到出发地。

  父母对他这种行为,一开始没注意,等开始注意时,他已经有了自己的主意,父母的话也就是安静耐心的听完,但是并不照着做。一来二去,父母也就不再说了。在父母看来,他还年轻,喜欢旅行是可以理解的,加上北京与沈阳离的不远,时不时去见见同学们也是可以理解的,只要不违法乱纪。

  父母在帮他解决工作后,自然就想到给他张罗对象结婚的事情,托人介绍了个不远处几条街道上的年龄和家庭背景都相仿的女孩,他也愿意,谁知道那女孩有一天说她要远行,暂时不考虑婚姻。

  那天是女孩自己上门来,当着他和他父母的面说的。父母还没说话,他说,“知道了,我尊重你的选择。”

  退了这门亲事后,母亲与他聊过一次比较长时间的话,大致是说父母在这件事情上没处理好,如果当时不主动张罗给他选定一门亲事,也许就不会遇到那种结果。不遇到那种结果,可能就不会有他们娘俩面对面的这次谈话,而她作为母亲,是多么不希望看到所发生的这一切。他说,“这没有什么好与不好,该发生的事情总会发生。”

  从此以后,他就比较多的去北京参加聚会,每次出门,父母只是追问他路上带的钱够不够用,叮嘱他早日回来,不曾说其他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