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者,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早期生活优裕,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落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今存有《李清照集校注》。
【原文阅读】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①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④。
云中谁寄锦书⑤来,雁字⑥回时,月满西楼⑦。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⑧。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⑨。
【词语注释】
①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④兰舟:此处为床的雅称。
⑤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⑥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⑦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全文翻译】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挥之不去。
【博古通今】
这是李清照与赵明诚离别后,李清照所作的相思词。从古至今,尽管描写相思之情的诗词颇多,却都不及《一剪梅》灵巧成文所带来的感官体悟之真切,之自然。
词的开头是“红藕香残玉簟秋”,开章明义,交代了时间是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席嫌凉的秋天。“红藕”,即红色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这一句意义丰富,既点明了容易惹人悲愁的秋季时节,点出行文的感情基调,同时以物衬情,渲染了自然环境氛围。其间,“红藕香残”,在明示秋来了荷花凋谢之境外,更是流露出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在明示暑退秋来之时,兼含有“人去席冷”之思。在景与情的交汇中,把客观环境和主观情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第二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情由境生,当作者轻轻地解开了绸罗的裙子,换上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出游。上句“轻”字,是轻手轻脚的意思,显示出少妇生怕惊动别人,小心翼翼的样子。下句“独”字回应上句的“轻”字。“罗裳”,是丝绸制的裙子。“兰舟”,即木兰舟,船的美称。这里用“罗裳”和“兰舟”很切合李清照的身份。因为这是富贵人家之所独有。这两句的涵义,既不同于《九歌•湘君》中的“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写湘夫人乘着桂舟来会湘君;也不同于张孝祥的《念奴娇》:“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写张泛舟在广阔的洞庭湖上的兴奋心情。而是极写李清照思夫之苦,她之所以要“独上兰舟”,正是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这是李清照遣愁的方法之一。其实,“独上兰舟”以消愁,若非愁之极何以出此?然而,它不过是象“举杯消愁愁更愁’一样。过去也许双双泛舟,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不过,李清照毕竟跟一般的女性不同,她不把自己的这种愁苦归咎于对方的离别,反而设想对方也会思念着自己的。所以,她宕开一笔,写道:
第三句“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谁”,这里实际上是暗指赵明诚。“锦书”,即锦字回文书,这里指情书。作者这么写,看似乎淡,实则含蓄有韵味:第一、它体现了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极其深厚、真挚,以及李清照对她丈夫的充分信任。第二、寓抽象于形象之中,具体而生动。通过传统文化的大雁意象,形象地表达了书信的到来,使人可感可触。第三、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因为夜色中,作者收到了书信,心绪暂得宽慰,但不可能消除她的相思。其实,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这才是真实的感情。“月满西楼”句和白居易《长相思》的“月明人倚楼”含义相似,都是写月夜思妇凭栏望远的。但李清照较之白居易更引人的是一个“西”字,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苦。
第四句“花自飘零水自流。”“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自”字,是“空自”或“自然”的意思。它体现了李清照的感叹语气。这句话看似平淡,实际上含义很深。只要我们仔细玩味,就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她之所以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关键所在,也是她俩真挚爱情的具体表现。
第五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和“两”相对,不再是数字上的表面意思,而是不言自明的恩爱表述。夫妻俩是同样彼此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方法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在古典诗词中,写思夫之作的不少,但大多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斜辉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温庭筠《忆江南》);或是“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牛希济《生查子》),如李清照这样从两方面来写出相思之苦的,并不多见。
第六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此乃全词最为精彩之处。作者在灵动的文辞中,以"眉头:、"心头"对举,以"才下"、"却上"对应,自然在读者心中呈现出一条动荡起伏的感情流波。换言之,这种相思之情是没法消除的,皱着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心中的思绪又涌上心头。作者在“才下”、“却上”两个词的连接中,体现出相思无时无刻不在彼此心间。这几句和李煜《乌夜啼》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对此,王士祯在《花草蒙拾》中说:“然易安亦从范希文‘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语胎出,李特工耳。”诚然,李作比之范作已胜一筹。“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总不及“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么形象地反映李清照愁眉变化的情景,怪不得成为千古绝唱。
由上看来,李清照这首思夫之词情真意切,自然传神。在浩如烟渺的宋词作品中,通过独特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读之感同身受,在通俗中多用偶句,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等,既是对偶句,又浅白易懂,读之琅琅上口,声韵和谐,富有艺术感染力。
可见,千古绝唱之作,无非都是以其独特的方式描摹体味着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情感,越是共有的精神世界越是能够感动任何感染人,给人一种审美的体验,唤起读者的共鸣,从而产生永恒的艺术魅力。
【国学常识】
易安词——指李清照的词和李清照的词风。李清照继承了李煜、柳永等人的婉约派词风,同时发展了这一词派。李清照的词委婉清新,感情真挚。前期的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的生活,以写闺情闺怨的作品居多,流露出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情感。她后期的词,多悲叹身世,怀念故土,以表达她的爱国之情。整体上讲,李清照的文学创作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易安体”。
【治学方法】
【拓展阅读】
同学们,找一找“相思”主题的古诗文吧,无论是寄托情感的事物,还是表达的相思,都不尽相同。试试分析一下其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王维 《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秦观 《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李白《长相思》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鸣啼金井澜,微霜凄凄潭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绿水之波澜,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李白《秋风辞》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拌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李之仪 《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主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李商隐 《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李商隐《无题》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李商隐 《无题》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实践活动】
同学们,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是古代诗文经常使用的一种创作方式,试比较分析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句和南唐李璟《浣溪沙》的首句“菡萏香销翠叶残”在景和情的结合中有怎样的区别。
作品很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给个好评
加油吧,好棒的作品。加油上传,我是的你的责编唐糖。
回复 @翼书网编辑部: 好的,我继续努力,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学习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