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荀子的“修身”论

  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战国时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今人常把荀子与孟子的性善论进行比较研究。

  【原文阅读】

  修身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④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⑤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⑥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⑦其贼(极厌恶这些不善的祸根)。好善无厌⑧(不满足),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 ——荀子《修身》(节选)

  【词语注释】

  修然:形容整饬,有条理。

  存:省察,检查。

  愀然:忧惧的样子。

  ④介然:形容意志坚定。

  ⑤菑然:象被沾污一样。菑,同“缁”,黑色。

  ⑥非我而当:批评我且是正确的。非,指出缺点和错误。

  ⑦致恶:极端厌恶。

  ⑧厌:同“饜”,满足。

  【全文翻译】

  看到善良的行为,一定一丝不苟地拿它来对照自己;看到不好的行为,一定心怀恐惧地拿它来反省自己;善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把它当作自己终身的笃好;(假如有)不好的品德在身,一定要像被玷污一样厌恶它。所以指责我而指责得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赞同我而赞同得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阿谀奉承我的人,就是害我的贼人。所以君子尊崇老师、亲近朋友,而极端憎恨那些贼人;爱好善良的品行永不满足,接受批评又能引以为戒,那么即使不想进步,又怎么可能呢?

  【博古通今】

  本篇论述个人的修养身心问题。荀子是一位“性恶论”者,他针对“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篇》)认为,人类生来就有追求各种利益的需求,比如说“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由此会导致一个恶的结果。为此,人们需要经过学习和努力,特别是要注重自身的修身问题。此文中,荀况提出以“善”为标准修身,并且能够做到“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就会快乐平安,不至于带给自己灾祸。

  按照荀子的说法是通过个人的修身来实现善,用现在的理解就是要有一个善良本性的良好心态。类似于现在所讲的“心态决定命运”。而这种心态就表现在能够分辨是非,真诚待人,善于倾听,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尤其是要知道教什么样的朋友。在荀子看来,只有“非我而当者,是我而当者”这两种人,才是值得尊崇的老师和朋友,因为他们的话有利于自己修身处世;相反呢,如果让那些“谄谀我者”成为好友的话,自身就可能陷入迷茫了。

  孔子早就有修身的论说,“性相近,习相远”也讲到了人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强调人需要在“克己”、“修德”、“正身”的基础上,实现“修己以安百姓”的影响。荀子作为先秦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他非常注重个人的修身和做人,他在孔子“修己”论说的基础上,独善其身,以“修身”为主题进行了专题论述,主张“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从而把自身和家、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荀子的思想中,如何修身,怎样做人,既是他讨论的重点,也是他文章中最有特色的内容。这种既包括做人原则,又包含具体言行的和良好心态因素的修身理论,不仅内容丰富,特点鲜明,而且也看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系统阐释修身理论的思想家。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对于那些文人士大夫产生了很重要的作用,而且至今对后世仍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国学常识】

  性恶论——这是荀子的人性论观点。荀子认为人有共同的一面,即“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所以,人的本性是唯利是图的小人,想成为德行兼修的君子关键在于后天的学习,由此强调了儒家礼乐教化的重要作用。

  【治学方法】

  勤奋——无论学习任何知识,都离不开勤奋二字,只有忘我的勤奋之学才可能取得学业的专攻和博学。相信大家对这样的故事并不陌生:汉朝有朱买臣负薪苦读,匡衡照壁偷光。晋朝有孙康车胤映雪囊萤,隋朝有李密挂角而阅,北宋有司马光警枕以读……清代学者王鸣盛曾言治学之勤奋状:“每当目轮火爆,肩山石压,犹且吮残墨而凝神,搦(nuo)秃毫而忘倦。时复默坐而玩之,缓步而绎之,仰眠床上,而寻其曲折。忽然有所得,跃起书之,鸟入云,鱼纵渊,不足喻其疾也。”你能做到吗?

  【延伸阅读】

  荀子论天——

  1、惟圣人为不求知天。——《天论》

  2、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天论》

  3、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儒效》

  4、道者何也?曰:君道也。君者何也?曰:能群也。——《君道》

  荀子性恶论的根据——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是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性恶》

  【实践活动】

  同学们,中国古代思想有“性善论”和“性恶论”两种说法,结合你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生活实践,你更倾向于哪一种呢?

评论
  • 作品很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给个好评


  • 加油吧,好棒的作品。加油上传,我是的你的责编唐糖。


    法大香子 作者

    回复 @翼书网编辑部: 好的,我继续努力,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学习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