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随着热播电视剧《何以笙箫默》的收视率节节攀升,从剧情到剧外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话题。全国各大媒体也开始了对编剧这一职业史无前例的关注:他们发现中国编剧作家富豪榜的关注度已不低于作家富豪榜的关注,更有媒体表达了“编剧时代已经到来”的观点。
这些关注将一直在幕后默默码字的、本不该被忽视的编剧们推到了台前。在作家和编剧两个称谓中,我们对编剧更为陌生。然而编剧之夜也跟《武媚娘传奇》《甄嬛传》中的冷宫妃子一样,他们要在文字的迷宫中挨过上百上千个漫漫长夜,燃起孤盏慢咽寂寥,渴望最终呈现出一天、一月便能浏览完的作品给我们。
对于那些“一剧成名”的编剧们而言,已站在了人生顶峰的不远处,思量此后邀约不断,不愁没有伯乐,然而还有很多默默无闻的草根编剧的优秀作品,被淹没在万千剧本中。他们渴望有一天,电视机、电影院上赫然出现他们的姓氏名字。他们的逆袭梦,终将会实现吗?答案是肯定的,未来定会涌现更多的优秀作品,这背后正是编剧运笔操刀的结晶。
他们此前是编剧中最平凡的人,但他们代表着绝大部分编剧最真实的心声。笔者有幸拜访到了70后和80后草根编剧的代表人物,带你走近他们的剧本世界。
70后编剧臧子怀是黑龙江大庆人,和著名歌手臧天朔是同姓。现在在吉林长春生活。
1998年,他开始向中国电影的摇篮——长春电影制片厂投稿。如果说影视业是一座巍峨大山,那么初入山门的他是在挫败中成长的——最初的投稿,没有被审核通过。投稿之前的他,没有多少写作功底,只是爱好诗词和书法,他却勇于尝试,挑战自我,虽败无悔。
后来,臧子怀的朋友推荐他去一个剧组当写手,完成前十集的剧本创作。他经历过从前的失败后制定出了一套秘密法宝——便是他的创作计划范本,这个计划属于他的独家杀手锏。臧子怀说,当初剧组决定启用他的稿子,取决于他们看了自己制定的创作计划范本,现在他还习惯这种创作方式。
前十集剧本他完成的很顺利,用来一个多月完成,编剧只做了不到四分之一的修改。这时的他,在剧组是没有署名权的,是编剧雇来的写手,说白了也就是枪手。
但一件事情的发生让他离开了剧组,否则整个剧本都是由他来写。因为剧组拍摄的是大型历史剧,编剧和导演安排了一场戏让臧子怀写,但他们给时间出现了错误,臧子怀便纠正,却引起他们反感,编剧和导演骂了他。臧子怀回顾这件事情时说,可能是我年轻处理的不好,因为当时演员和其他人都在,让他们在面子上过不去。
当笔者问及他如何看待新手编剧成为写手,而没有署名权的现象时,他说,我建议新手可以多做做写手工作,因为剧组急着要拍摄,写手写不好时,编剧会亲自辅导,这对编剧写作会有很大的提升,但是不要向钱看,先静下心来提高写作水平。
从剧组离开后,他并没有继续写剧本,而是从事了其他工作,此间中断写作十三年。偶然的一天,他在书摊上偶然看到了一本《电影文学》杂志,便买回去看。以后就专去地摊买这样的书回来学习。当时没有想写作的计划,只因为杂志里有古代的剧本,他比较喜欢历史,便买回来当成历史书阅读。久而久之,臧子怀感觉自己也可以写,但结果不是他想的那样。他投稿了很多次,都是长影的游伟编辑接待的,给他讲了不少不足之处,说光有激情是不行的,也不是你对历史有多了解就可以写的。此时的臧子怀才意识到,原来剧本里需要的创作技巧太多了。
随后的时间里,在臧子怀的用心雕琢下,有一部剧本在北京通过了,但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拍摄,后来一部作品又被剽窃,臧子怀感觉到自己写的东西还是有挖掘的价值的,便开始研究技巧。研究人物关系,戏核,总结出了自己的故事的内核,矛盾、矛盾分化到再次制造矛盾,直到矛盾解决。可以说昼夜学习,做梦都是剧情。到目前为止臧子怀参与了四部电视剧的写手创作,和一个编剧共同完成了两部电视剧创作。曾任中国国际编剧协会副会长。中国国际编剧协会是在香港注册的,是致力于发现编剧,为编剧搭建平台的协会。
1998年到2002年间,臧子怀一直用心研究剧本写作,在2003年他放弃了这条路,转而做生意,然而谁曾料想,这门生意是他朋友设计的陷阱。结果他赔的倾家荡产,还欠下了七十多万元的外债。为了还钱他又开始写作,捡起来写作这一行。
但是这时候的臧子怀和他以前时期当写手不同了。时代变迁,烂剧满天飞,编剧们写正剧而没有机会了,他开始勤加思考如何写出好剧本。
2014年他开始重新写作,和朋友一起合作写,目前有影视公司找他们谈合作,这部作品充满了正能量,但他觉得不是很满意。现在,擅长民国剧的臧子怀正在创作大型民国家族剧《四家堂》,这是他从去年开始构思的较满意的作品。还有一部电影剧本《江湖潮》已经完成。
谈到写剧本创作感悟时,他说:“其实剧本写到最后就是节奏的问题,没有节奏的剧本不吸引人,开场三分钟必须有高潮,观众不可能肯花时间看一部没有高潮的影视作品。
尤其是爱情影视剧的创作需要高潮,它的逻辑性也很重要。爱情片除了你爱我,就是我爱你,其实观众都爱过,所以编剧就要给观众一个不同的爱情节奏感。带动观众跟着你的节奏走,编剧不能跟着观众节奏走,怎么带动就需要编剧的奇思妙想了。
很多影视作品这边演什么后面观众就能知道结果,这样的话观众还能看了吗?所以你写的剧本一定不能让观众猜到你下面的情节。我现在看电视剧就是猜剧情,而不是看剧情了,每部影视作品我都能猜到百分之九十。
就算猜到了结果是这样,编剧也要处理得更精彩,也同样会吸引人。”
通过对编剧臧子怀的了解,才知编剧行业的艰辛。期待他的作品能够早日登上荧屏,完成他的荧幕逆袭梦。
80后编剧乔飞是河北石家庄人。他主要写一些剖析人性的伦理题材、权谋题材、喜剧。
乔飞从小就是影视爱好者,喜欢沉浸在剧中人物的世界中的感觉。小时候是听着老人的故事长大的,他酷爱读书,尤其是历史书,八岁时已读了《三国志》、《聊斋》等书。他喜欢中、短篇小说。喜欢讲故事,喜欢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具有合理性的故事并在故事中加入自己的人文观点。是同龄人中的“故事大王”。
中专时的乔飞在学校的文学部是组员,作品《四季童年》也上过校刊。中专毕业后乔飞在部队服役两年,2004年退役后步入社会工作。那时乔飞就想着把自己经历和看到的世间百态、人情冷暖写成故事,搬上银幕。
乔飞酝酿的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剧本是在2014年初。这是山村教育题材的年代戏电影剧本,名叫《七爷的夏花》。通过童年生活在80年代初期的两个孩子和留守在偏远山区的一个老知青,引出的关于倡导大学生山村支教的故事。
提到编剧之路,乔飞说:我算是典型的草根编剧的一个缩影吧。在寻找媒体公司、投资方这方面很受限制。有几个圈里编剧看过这个本子,几乎都犀利的指出:不符合电影商业市场“口味”!现在国内的影视圈大多做商业电影,题材很受市场制约。投资人、导演的最终目的无非是两个:1、票房 2、得奖。
笔者问,那么你的题材可能不适合商业。乔飞说,没有小题材,只有小制作。类似这种文艺片题材,如果张艺谋导演执鞭,加之出几位明星助阵,同样能做出不错的商业片,且社会现实意义很好。类似 《美丽的大脚》 《一个都不能少》 《可可西里》 等现实主义题材,白描的作品,其实同样能给观众带来心灵的震撼。但是现在影视圈里的商业氛围太浓了。大导演跟风好莱坞,同时引领国内市场的风格。中小媒体公司唯他们马首是瞻。现在是个快节奏生活的社会,人们需要很大份额的喜剧题材电影和网络剧来调节生活。
他继续说,有深意、有高度的作品不是没有。基本这些作品都走一个路子:参加国际电影节拿奖。拍这种有深意、有高度的非商业题材的导演,多数都非常有性格,作品也反应出导演在这个社会的很多观点。这就决定很难做成好的商业片。商业片,首先要迎合大众口味,才能达到谋取高额商业票房的目的。比如香港导演陈可辛的作品《亲爱的》。它是关注被拐卖、走失儿童的题材,取材自真人真事的报道,非常感人。也有黄渤、赵薇、张译等众多大腕倾情出演。
随后,乔飞剖析了造成中国的编剧地位低现象的四个基本因素。
第一,在好莱坞,剧本是一部作品的灵魂。从制作方到导演都认可这个观点。但是在国内,影视作品多是为了迎合观众口味,迎合市场,所以题材受到市场限制。 同时,导演和制作方是至高无上的!比如导演要用影片展现个人风格和思想,投资方要谋求回报、利润。所以在剧本选材上,更偏重于导演和市场的决定地位,多数编剧只能被动创作。
第二,途径问题。现在商业片题材基本就那么几个途径:1、圈里导演、编剧相互推荐,比如《集结号》是张国立推荐给冯小刚的。2、改编小说。包括文学小说、网络小说。比如《一九四二》 《雪豹》(电视剧)。3、导演本身就是编剧,完全按照自己的风格路线,自己写剧本自己拍片子,如《警察故事2013》。
第三,也是由第一个问题“编剧地位低下”衍伸出来的一个问题: 好编剧青黄不接。虽说近两年提倡“重视编剧在剧组创作中的重要性”,但是绝对是流于表面的口号。虽说有“夏衍杯”编剧剧本大赛、《全民电影》剧本接龙等为编剧提供崭露头角的平台,但无异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制作方在审阅剧本方面压力也会增大,不利于深入了解作品本质,从而选出好作品。且国内主流影视媒体例如华谊兄弟、小马奔腾、中影、紫禁城影业等当家主流制作商都有自己御用的班底,很少采用新人作品。
第四,编剧行列良莠不齐。放眼国内,顶着“编剧”帽子的人比街边小姐都多!作品更是参差不齐,造成剧本市场杂、乱、差的局面。破车碍道,好马难行。这样一来,就谁还愿意“沙里淘金”?所以,编剧市场的杂、乱、差间接断了很多人的上升途径。平台少了,很多人知难而退,很多人流俗于市场,放弃了自己的信念和风格。
初创作时期的乔飞,感觉有些茫然,有时甚至无所适从。他感到前路都是雾,看不透,不知道有多长,不知道下一个路口在哪,在下一个路口会遇到谁。他曾想,是坚持自己的风格,等待发现自己的伯乐,还是流俗市场,写一些小片、擦边球作品,谋点生活费更要紧?
笔者问,现在的你想进入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乔飞说:首先得坚持下去,这点不能动摇。其次,提高自己,毕竟机会都是有准备的人的菜。打铁还需自身硬啊。再者,更深入的钻一下,把能触动人类灵魂的元素更完美的和市场元素结合。 既要下苦工更要讨巧。不能只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充分利用底层资源磨练自己,比如关注征收剧本的小的媒体公司、剧本大赛、学生剧组等,找到梯子好爬高!
今年的乔飞一直没有停下来过,给四个小型剧组写了微电影剧本,并得到了肯定,这也给他增加了创作的信心。在跟他的谈话中,发现他是一个年轻而富有创作活力的编剧。
笔者忽而想到现在年轻人都喜欢的网络小说,问他如何看待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电影的现象。他说,这样的现场很正常。首先,网络文学有很好的受众基础,很多人早就知道《盗墓笔记》 等网络文学形式,这也无形中为制片方省去了许多费用。关注网络文学的多数是年轻人,受众人群之大,绝对是营利的保障。既省钱,又挣钱。有头脑的商家何乐而不为?
笔者问80后作家中郭敬明和韩寒都进入了影视业,拍摄了电影,你对他们的作品怎么看?乔飞说,《小时代》《后会无期》早就上映了。我比较偏向于韩寒,他的洞察力和剖析社会能力远远在郭敬明之上。如果说郭敬明是偶像派的话,韩寒绝对是个实力派!他们都是我同时代的人,我羡慕他们,不过我更想超越他们。
这位有个性的80后编剧在我们的谈话中显示出了很独到的对编剧行业的见解,让笔者心生敬佩。祝愿乔飞在此后的编剧道路上越走越远,越飞越高。
编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而优秀的编剧更是需要经过千锤百炼。放肆的说,他们的作品被拍出的是有毒的影像,因为就像罂粟花一样让人欲罢不能。当时光老去,我还记得年轻的时候看过的许三多,那些不抛弃、不放弃的故事,也在编剧行列中一幕幕上演。中国草根编剧的银幕梦,终将会像坚守人生的许三多一样,完成惊天逆袭。
作品很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给个好评
亲,我已经阅读并点赞,我的《同行》,欢迎回访支持哈!
作者文采很好啊!
偶然遇见此书。非常喜欢你的文笔,已好评,希望作者可以回访一下《花开的秘密》沐语浅汐,给个好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