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按照叙述人称的不同分为:他传和自传。
1、他传:是以记述他人的生平事迹为主的传记,可分为两类,即依据第一手资料写成的传记和依据研究编写的传记。
1)依据第一手资料写成的传记,这类传记的作者往往和传记的主人公有某种关系,这种关系使撰写传记的两要素得以连接:一是作者有一种要使“某人在世间的历程”得以流传的愿望;二是作者有一种觉得自己有承担此项工作的特殊资格(亲眼目睹和阅读私人书信)。最早的作品往往是宗教人物门徒撰写的,如关于释迦牟尼的传记片断,这类传记往往被称为“原始传记”。鲍斯韦尔的《约翰逊传》是人们公认的这类传记中最出色的一部。
2)依据研究编写的传记,这类传记又分不少细类,首先是传记的两种特殊形式:参考文集和人物小传。参考文集:自18世纪末起,西方世界出现越来越多的包含传记性史实的汇编,如多卷本的传记词典,收录世界名人资料的综合性的百科全书,学者、科学家的传记手册和现代人名词典等。
2、自传:以记述自己的生平事迹为主,一般用第一人称,也有用第三人称的。古人著书后常作自序,有的也属自传。
自传是应用写作中一种较常见的应用文体。如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即具有自传性质;王充的《论衡•自纪篇》、江淹的《自序论》或者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等均为自传。 古代和中世纪少有自传文学存在(虽然有少数例外),直到15世纪,这种形式才开始出现。自传作品采用多种形式,从生前不必然要出版的私密写作(包括信件、日记、札记、回忆录、忆往),到正式的自传。这种体裁的杰出范例有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400?)、纳巴科夫的《回忆录》(1951)等。
自传又分非正式自传和正式自传两大类:
1)非正式自传:这类传记是作者不准备发表的私人文稿。它又可分为书信、日记、日志和回忆录两类,前者反映作者的内心世界,后者则是作者用来追记本人和他人经历以及重要事件的一种文体。
2)正式自传:即作者准备对外界公开发表的著述。这类传记在追述往事的过程中,往往经过作者有意或无意的遗漏、改动,只能称作“仅有部分真实的生平”。
(二)按照作者写法的客观性,分为以下六类:
1、资料性传记:这类传记最客观,作者除了对资料作必不可少的选择以外,不作任何解释。作者通过提供与主人公有关的文字材料、各种证据,把主人公的生平展现在人们面前。如D.马森的《弥尔顿传》(7卷本,1859---1894)。
2、评记:即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记叙与评论各半,这种传记则被称为“评传”。一般来说,这类传记具有学术性和评论性,都是经过了作者的仔细研究,对于原始资料,作者总是在注解、附录和书目提要中审慎地加以评判与佐证。
3、标准传记:这类传记在传记文学中占主导地位,它的主、客观性比较平衡。可称为主人公的“人生道路的真实写照。作者通过不加歪曲的艺术处理,把事实的记录,变为真实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写照。如特恩布尔的《斯科特.菲茨杰拉尔德》。
4、阐述性传记:这类传记具有主观性特点,但没有标准的特征。出色的作家常把原始材料改写成生动的叙述,并加以戏剧化,总有某种文字依据,作者不杜撰材料,但在艺术处理上往往十分自由。如D.鲍恩描写柴可夫斯基生平的《挚爱的朋友》(1937)。
5、小说化的传记:材料可以自由虚构,地点和对话也可凭想像而定。作者往往根据第二手资料,进行粗略研究之后,就开始动笔。他们把小说的感染力和含糊的真实性混杂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混合的文体。如欧文.斯通描写梵.高的《渴望生活》。
6、传记式小说:这类作品纯属虚构,是一种以传记和自传形式写就的小说。如格雷夫斯描写罗马皇帝克劳狄乌斯一世的《克劳狄乌斯》。
(三)按照文体样式的不同可分为
1、回忆体传记:这类传记的作者往往是被立传者的亲属、朋友、同事或部属,他们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回忆记载被立传者的生平与事迹。
2、采访体传记:这类传记的撰写人,一般与被立传者原来并无交往,或者是与被立传者相隔几代的后人,他们主要靠采访被立传者的亲友,搜集被立传者的各类资料,然后经过作者取舍、创造,形成传记。如罗曼•罗兰的《名人传》、魏巍的《邓中夏传》等。
3、自传体传记和采访体传记融汇在一起的传记:如闻名于世的瑞典电影明星英格丽•褒曼和美国作家阿伦•吉伯斯合作写成的《英格丽•褒曼传》。
4、在传统的散文体传记外,还有一些特殊体例的传记:比如80后诗人、学者风来满袖所著的《被隐喻的四月——徐志摩诗传》就是我国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体传记。
(四)其他种种类别
1、内传:古代经学家称专主解释经义的书为内传,与广引事例﹑推演本义的外传相对,以传主遗闻逸事的记述为主。
2、外传:凡人物为正史所不载,或正史虽有记载却又语焉不详,于是广为搜集轶闻趣事,铺陈喧染,这样的书或文就叫外传。如《赵飞燕外传》、《高力士外传》等,它的作用供读者茶余饭后消遣,一般无史料价值。
3、别传:本传以外的传记或对本传的补充记载,一般称为别传,以别于“本传”。如《赵云别传》。
4、本传:以原始史料为依据,以正本(不是副的)事迹为内容的传记文。它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俗称“家谱”的家传,一个是列于史乘的“史传”。
5、小传:即人物小传,是传记文的一种,是一种简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小传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
6、大传:第一种是《周易》中解释经(卦辞﹑爻辞)的传﹐凡七种﹐即《彖》﹑《象》《文言》﹑《系辞》﹑《说卦》﹑《序卦》和《杂卦》也称大传;第二种是汉初伏胜所著
《尚书大传》的简称。
7、列传:纪传体史书中有一定社会影响或曾起过一定历史作用的人物传记。司马迁首开了列传先河,在他的五十二万六千字的巨著《史记》中有列传七十篇,对后代的纪传体史书(24史)的写作和纪传文学的创作都有产生了巨大的深远的影响。列传是《史记》中的精华部分,司马迁以史学家严谨的实录精神和文学家娴熟的塑造技巧,生动地描绘了那个时代的一些重要的历史风云人物,这些人物由于通过尖锐的矛盾冲突和典型细节加以表现和刻画,因而性格鲜明、形象丰满,不但后代的史传写作以之为楷模,而且它的艺术表现手法还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传奇小说和戏剧。“沾概后人,其泽深远。”鲁迅先生的评价客观公正。
8、家传:记载本族世系和本族重要人物事迹的传记,通常称“家谱”。这类传记史料性较强,文学性较弱。
9、正传:记载主要人物主要事迹的文或书。这一类传记主要是小说体,如鲁迅的《阿Q正传》,作者用深沉的时代之笔刻画了一个辛亥革命前后旧中国贫穷落后、不觉悟的农民典型,为世界文学画廊增添了一个突出形象。另外,象袁静、孔厥的《新儿女英雄传》,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等长篇小说,也都可以划归正传。
10、全传:记载人物一生事迹始末且有完整故事情节的书。篇幅大多宏巨。例如清代钱彩所著《说岳全传》,小说以章回形式详细而完整地记述了抗金名将岳飞不平凡的一生,故事曲折动人,情节引人入胜。
11、后传:名著的续书。例如《水浒传》,情节生动,精彩纷呈,其一百零八将面目有别,个性各异,一百二十回,有如一幅历史长卷,灿烂夺目,读者只嫌其少,不嫌其多,于是,便有人跃跃欲试,明末清初人陈忱撰写了《水浒后传》,全书四十回,主要写了李俊、阮小七等梁山英雄在黑暗的专制统治下再度起义,其基本精神和《水浒传》相同,鞭挞反动统治阶级,鼓吹叛逆与反抗精神。
一本十分系统的传记书籍。非常实用!
回复 @翼书网编辑部: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