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恢复与完善——从《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探究女性的追求

  文学巨匠戴维•赫伯特•劳伦斯(1885——1930)是二十世纪英国杰出的小说家,诗人,批评家。一生短暂却留给了人们丰富的精神财富。他的主要作品有:《白孔雀》(1911),《儿子与情人》(1913),《虹》(1915),《恋爱中的女人》(1920),《查泰莱夫人的情人》(1928)。其作品的主题主要是探索两性关系的理想模式,是生理和肉体的和谐与思想和理想的和谐之统一。 本文以《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为切题,通过分析小说中多个人物形象,阐述他们在文明社会下遭受的沉重的精神压力,以及沉重的精神负荷给他们带来的心理扭曲;着重论述主人公康妮和麦勒斯的爱情和沉重背后的希望与对人性真善美的向往。他们爱情的和谐过程美好又曲折,这让人看到了奋斗的希望美好前景,同时看到了追求性爱自由的艰难;继而论述当前的情况:人们的压力、精神上的空虚、心理上的不平衡扭曲与小说中的描述相似之至,于是人们寻求一种或多种解脱方式,归根结底是性的释放或放纵,但总的来说,男性的放纵与女性的受压抑被剥削是紧密相连的,妇女追求平等地位特别是性关系平等相当艰苦,如我国当前的性骚扰;性暴力问题;女性应该获得本来属于她的权利,小说中康妮的追求对于那些惟命是从的女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另外,在追求平等自由的呼声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社会中又出现矫枉过正的情况,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如同居、婚外情,特别是性健康问题等等,通过与发达国家的比较,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极力探讨其解决的思路和办法。

  在劳伦斯的爱情小说中,《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作者创作的巅 峰,是他追求性和谐方面的杰作,细致全面地刻画了文明社会对人性 的严重压抑和扭曲,揭露了资产阶级婚姻道德的虚伪和自私;努力通 过精神和肉体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这种和谐来达到人性的完 善。查泰莱夫人一康妮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对于现代女性有着重 要的指导意义,然而女性平等自由的奋斗过程艰苦而曲折,许多人己 经奋斗了多年,但是仍然需要不断的斗争。 第一章,介绍作者的经历与主题的关系以及作品主题。作者的 经历给他的创作带来巨大的影响,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说明:一是家 庭中父母的冲突和矛盾,二是他个人的身体健康问题,以及他和妻 子的流浪生活。这使得他特别爱好文学,对女性有着强烈的敏感性, 浪漫又大胆,对作品有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力,有足够的文学 素材。劳伦斯作品的主题主要有:和谐的性和爱;幸福家庭;人和 自然的和谐等等。对这些问题以及许多其它社会问题,他提出了自 己独到精辟的见解。 第二章主要介绍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小说中所有人物都 受到了文明社会的强大压力,使他们心理和生理严重扭曲,表达了作 品的主题:工业文明对人性的摧残,使人失去了人性;但是,康妮对 爱情的追求以及与麦勒斯的和谐关系,又使人看到了人生的希望,这 是真正人性的恢复和完善,作者的意图也就在此。这一章主要从两大 方面入手来理解小说的主题:一是文明社会对人性的扭曲,从以下人 物的表现入手进行分析:煤矿工人及平民百姓:矿主克利夫特•查 特莱,佣人博尔顿夫人;艺术家邓肯,其他贵族;查泰莱夫人一康妮; 林场看护人麦勒斯;二是康妮对爱情的追求。克利夫特等人是工业文 明的牺牲品,失去了性功能,心理严重的不健康,扭曲得很厉害。其 扭曲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对人与世间的冷淡,没有感情,注重金钱, 名誉,权力,虚伪,虚荣,‘怀疑一切;佣人博尔顿夫人,受文明社会 的影响巨大,善于伪装,对贵族社会向往迫切,奴性十足;艺术家邓 肯对人性和艺术的认识,是空中楼阁,高悬在空中没有血性的艺术; 康妮,婚前自由的个性在婚后受到严重的压抑,以至于情绪低落,郁 郁寡欢;和一位剧作家的短暂情爱并没有让她满足,因为他并不是康 妮需要的真正的男人;遇到麦勒斯后,使她重新燃起生命之火,大胆 地去追求爱情,毅然决定离开丈夫跟随社会地位低下的麦勒斯寻找幸 夫的乐园。麦勒斯为了逃避现实,寻求他宁静的生活,来到这里看护 森林,想通过外界的宁静来达到内心的平和,但他的目标是不可能实 现的。一是工业文明对他的巨大影响,他很容易听到外界隆隆的机器 声响;二是身体内的爱火让他不能平息;三是康妮的出现使他欲罢不 育琶。 第三章论述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对当今社会的指导意义。 首先从理论上探讨追求幸福爱情、和谐两性关系以及和睦的家庭是人 们的需要。但人们必须克服种种阻碍,从历史角度来看,人类历史是 男性的世界,男性统治者设置种种障碍,如道德教条(中国封建社会 中封闭的四合院,“三从四德”,“七出”,妇女的贞节,部分文学作品) 等等,阻拦女性争取平等的步伐,使我们了解妇女所受的性压制、性 剥削、性摧残,以此说明女性追求幸福爱情、和谐两性关系、和睦稳 定以及平等自由的奋斗道路艰苦而曲折;从现实角度来看,种种社会 问题如性暴力、性骚扰等等压抑了女性,本节把爱情、性和家庭统一 起来,论述了妇女追求平等权利的艰辛,尤其劳伦斯通过他的文学创作阐明他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办法,他认为只有通过唤醒人类对于自我的认识,重新调整扭曲的两性关系,人类才能走出荒芜冷漠的精神荒原。这在他的著名作品《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表现尤为突出。

  从康妮与不同男性之间性意向的起伏发展来论述康妮最终获得灵与肉的重生,得以走出她的精神荒原,而克利夫德却走向毁灭,陷入精神荒原无法自拔。性意向在这里指康妮“性的定位”,是一个动态过程,她通过与性能力不同的男性接触,最终选定“自然人”梅勒斯来达到她自己的自然回归。这是小说的主线,它同时将人、自然及社会三者联系起来。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引论,包括国内外研究现状,问题假设,研究方法及论文创新点。劳伦斯的许多小说,包括《查》在内,都涉及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及生态批评理论。生态批评主要关注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及精神生态三个方面。本文主要通过人、自然及社会三方面的平衡与失衡之间的冲突来体现。 第二章讲述影响《查》这部小说创作相关的四个方面:生活经历、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及文学影响,它们都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及精神生态密切相关。 第三章主要讲述两性及人与自然的理想平衡。在劳伦斯的小说中有很多二元对立的思想,如灵与肉,生与死,平衡与失衡,毁灭与重生等。理想平衡与现实失衡相对立。在人与人及人与自然的理想平衡中康妮获得重生,相反,她与克利夫德的分离恰好从反面说明小说主人公只有通过两性回归才可摆脱精神荒原。康妮与她的德国情人的短暂相处是《查》中性意向创作的开始,为康妮与梅勒斯的结合做前期铺垫。而康妮与梅勒斯的结合则是最理想的两性平衡,即康妮最理想的自然回归,同时也是克利夫德深陷精神荒原的最高潮。 第四章是从两性及人与自然的现实失衡来探讨性意向创作。此章选取有代表性的两对主人公,康妮和米歇利斯及康妮和克利夫德的感情纠葛来说明康妮的性意向选择的失败历程。米歇利斯和克利夫德都生活在象征工业文明的城市,远离大自然。城市与自然相对,工业文明破坏了自然环境,这是人与自然的现实失衡。而城市里的米歇利斯与克利夫德又被工业文明所异化,使得他们失去与康妮性意向选择的机会,继而无法回到与之相对的自然,也无法满足康妮通过性意向来实现人性自然回归的愿望。 第五章为结论,劳伦斯极为关注工业文明对人类精神的伤害。在他看来人类只有重返自然,精神才能获得宁静,才能从人类行尸走肉般的现实中走出来而获得新生。但他的性拯救模式是乌托邦式的构想,一个生态乌托邦式的理想。这实际也可看作劳伦斯回避社会现实的无奈选择。总之,劳伦斯在其作品中幻想以性活力复归拯救人性的方式虽然不无道理,但也失之偏颇。

评论
  • 作品很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给个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