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 第二章(9)

  一个孩子要是自己开采矿石,自己熔炼它们,把他所需要知道的知识都从书本上找出来,然后自己做了一把他自己的折刀;另一个孩子则到学院去听冶金学讲座,同时从父亲手里接过罗杰斯牌折刀。只要一个月,我们看看哪个孩子进步更快?又有哪一个孩子的手指最有可能给折刀割破呢……我很惊讶,我在离开学校之前才知道,我竟然学过航海!上帝啊,我只要到港口边去看一看,我就会得到更多这类的知识。即使是贫穷的学生也在学习,但是学院里的课程是政治经济学,却没有和哲学同义的生活经济学。结果,他一边阅读亚当·斯密、李嘉图和萨伊的著作,一边却对他的父亲落入无法摆脱的债务中无能为力。

  我们的学院,它有一百种“现代化的先进设施”,大家对它们很容易产生幻想,但是却并不总是能获得实际的进步。魔鬼早就为此投资,后来又不断增加投资,所以他始终在索取利息,直到最后。我们的发明通常只是好看的玩具,目的是让我们注意到它,使我们脱离真正严肃的东西。它们改善的方法针对的是一些根本没有改善的目标,而这目标是早就可以很容易地实现的,就像直达波士顿或纽约的铁路。我们急迫地想建一条从缅因州到得克萨斯州的电报线;可是从缅因州到得克萨斯州,可能没有什么重要的消息需要传送。就像一个人想和一个耳聋的著名妇人交谈,但是当他被介绍给她,助听器也放在他手里了,他却发现,原来自己根本没有话要对她说。似乎我们的主要问题只是要快速地说,而不是要理智地说。我们急迫地想在大西洋底下设隧道,使旧大陆消息到达新大陆的时间可以缩短几周,但是传到美国人的大耳朵的第一个消息,可能是阿德莱德公主得了百日咳之类的新闻。

  总之,骑着马,速度是每分钟一英里的人,肯定不会带着最重要的消息,他不是一个福音传教士,他来回奔波也不是为了吃蝗虫和野蜜。我很怀疑,飞行的恰尔德斯是否带过一粒玉米到磨坊去。

  有人对我说:“我真感到奇怪,你怎么不积攒一些钱。你喜欢旅行,就应该坐车,今天就到菲茨堡去,也好开阔眼界,见见世面。”不过我比这更聪明。我明白,最快的旅行就是徒步行走。我告诉我的朋友,我们可以试一次,看谁先抵达。路程是30英里,车票是90美分——这几乎是一天的工资,我还记得在这条路上工作的人一天的工资是60美分——现在,我步行,天黑前就可以到达,我按照这种速度旅行了一次。而你必须去挣车票钱,或许在明天的什么时候才找到工作,要是走运,及时找到工作,可能今晚上就到。但是你不是在去菲茨堡,而是花了一天的时间在这里工作。所以,铁路虽然可以环绕世界,但是我总是可以比你快;至于说开阔眼界,增加阅历,那我就只好和你断交了。

  这是普遍的规律,即使你耍心眼儿也无法战胜它;至于铁路,我们当然可以说它是很广,很长。使人类得到一条环球铁路,好像要挖平地球一样。人们很愚蠢地相信,只要他们坚持合股经营的方式,不停地用铲子铲,他们就可以不用花钱,不用耗费时间,最后到达某个地方的。可是到那个时候,成群的人拥挤到火车站,列车员叫喊着“旅客上车!”这时,烟在空中散去,蒸汽浓密,人们会发现,只有少数人上了车,而别的人却被车压过,然后大家就称之为“一个可悲的火车事故”,事实确是如此。因为有车票钱的人最后还必须可以赶得上车,就是说,要是他们还活着——可是没准那时他们已经没有爽朗的性情和旅行的愿望了。耗费一个人的生命中最宝贵的时间来赚钱,只是为了在最没有意义的时间里享受一点值得质疑的自由,这种行为使我想起了那个英国人。他想回到英国过一个诗人般的生活,所以先到印度去赚钱。他倒不如马上住进旧阁楼才好。“你说什么!”100万个爱尔兰人从所有的棚屋里大声叫喊:“我们建造的这条铁路,难道不好吗?”好,我回答,相对来说是好的,否则你们会搞得更糟糕;但是因为你们是我的兄弟,所以我希望你们可以选择比挖土方更好的方式来生活。

评论
  • 作品很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给个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