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网络
檩子语:芬兰教育,大名鼎鼎,常被称为“全球第一”。但是在很多人眼里这是个遥远的北欧国度,和中国情况非常非常滴不一样。不过我们也想知道,它们的教育,为什么称为全球第一,芬兰的孩子是怎样上学,怎样成长的,就当是看西洋镜吧!
这篇推送通过三篇短文来帮有兴趣的朋友了解芬兰教育。有26个芬兰教育令人惊异的事实,还有华人家长亲历芬兰教育、芬兰学生的经历。把事实、案例、人物结合在一起看,也许能帮我们比较全面地了解所谓世界第一的教育是怎么回事。虽然我们这里的情况和芬兰有很大差别,但至少我们对当今人类社会比较认同的好教育有个了解,也许有些元素也可以多少有所借鉴。
自从40年前实施巨大的教育改革以来,芬兰的教育体系一直高踞国际教育体系排名榜首
它反对广为西方世界采用的评价驱动和高度集中的教育模式
芬兰中学生被"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评价为整体表现全球第一
芬兰是全球课时最少,课后复习时间最短,假期最长的国家 ...
一、另类的芬兰教育体系中的26个令人惊异的事实
1、芬兰的儿童直到7岁才开始上学。
2、芬兰的孩子在十岁前很少参加考试或做家庭作业。
3、不按孩子受教育的第一个6年的表现来衡量孩子。
4、芬兰的孩子只在16岁时有一次强制的标准化测试。
5、不管聪明与否,所有的孩子都在同一个教室上课。
6、芬兰用于每个学生的开支约比美国少30%。
7、30%的孩子在他们受教育的第一个九年中接受额外的帮助。
8、66%的学生能升入大学,这一比例是全欧洲最高的。
9、最强学生和最弱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全世界最小的。
10、上科学课时候每班学生不能超过16人,这样他们每堂课都有做实验的机会。
11、93%的芬兰学生从中学毕业。这一比例比美国高17.5%。
12、43%的芬兰中学生上职业学校。
13、芬兰小学生一天有75分钟课间休息时间,而美国只有27分钟。
14、教师每天只花4小时上课,每周花2小时用于“职业发展”。
15、芬兰的教师数量和纽约市一样多,但是其学生数较后者要少得多。(它只有60万学生,而纽约市是110万)
16、学校系统的经费全是政府拨款。
17、芬兰所有的教师必须拥有硕士学位,政府全额自助。
18、国民教育课程(national curriculum )只是些宽泛的指导方针。
19、教师从10%优秀的毕业生中进行选拔。
20、2010年有6600人竞争660个小学实习职位。
21、2008年芬兰教师的平均起薪是每年29000美元(美国是36000美元)。
22、然而有15年教龄的高中教师收入是其他大学毕业生的102%;美国是62%。
23、教师没有绩效工资。
24、教师拥有和医生与律师一样的社会地位。
25、在2001年国际标准化测评中,芬兰儿童在科学、阅读和数学上达到或非常接近最高标准。(每次度量结果一直都是如此)
26、和其他有类似人口规模的国家相比,如挪威,芬兰的测评结果更加优异。
二、一个普通的芬兰华裔女孩的故事
我们有个网友 Tommi 对北欧情况比较熟悉,这是她根据亲身经历写的一篇文章(Tommi,谢谢你!)
她是一个普通家庭的普通女孩,我到芬兰那年,她刚出生,回国那年才9岁半。现在的她已经是高一的学生,有独立思想有明确目标的阳光女孩。
直到我们回国前我都知道她在读的学校是根本没有作业的,整天见她在屋前的沙坑空地里玩耍。她的业余时间大多用于运动,游泳和滑冰是她最大的爱好。
小学和初中她都是在当地芬兰语学校上的,现在读IB高中。我曾了解到IB学到后来会越来越难,所以就直接向她打听起来。没有想到我印象里越来越难的IB,在她嘴里是那么轻松:“不难,每天功课半小时,偶尔也有1小时,但是一点不难”
我又反问起小学的情况,头几年是没有功课的,后来呢?她回答:“也没有作业”然后又纠正了一下,“一个星期5分钟作业。”听到这样回答的中国家长可能都会咋舌,那能学什么啊?
我知道芬兰的学校,书都是高年级用下来然后传给下一届的,也知道他们的书是从来不需要带回家的,也就是说,除了在学校上课的那点时间,学的东西在课后,是没有以家庭作业的方式来巩固的。但即便如此,似乎也不会影响到孩子去学会并掌握知识。
就是这样一个几乎没课后作业的孩子,熟练掌握了芬兰语、英语和瑞典语3门外语。大家或许以为她是语言天才,其实完全不是。从小在芬兰受教育的人,不管什么人种,都能熟练掌握多种语言。她的姐姐也能熟练运用多种外语,大学还未毕业就在瑞士找了一份很好的工作了,毕业后就旅居在那里了。
这个暑假(他们6月就放假了,芬兰假期之多我们难以想象)她在老人院打工,内容是用不同语言陪老人聊天和日常照顾,这样的工作对大多数芬兰人来说并不难,只要有耐心,愿意付出即可。22天的陪护,工资是1000欧元。她用自己赚来的钱给多多(注:作者儿子)买了一个旅行包(知道多多喜欢旅行,细心的孩子)和一辆风火轮汽车。
我问起她妈妈,她之前有没有打过别的工?她说有的,送报纸。
我知道送报纸是一份非常辛苦的工作,早上要很早起床,挨家挨户去投递,夏天也罢了,若是冬天,那是怎样的寒冷。。。。但是女孩说起来的时候,一脸坦然,她微笑着的表情,几乎让我感动地要哭出来。这只能归功于两个字:
教育!
说到若到中国打工,她可以做什么?她说可以做BABYSIT,教人游泳,教语言。。。
说到将来的志愿,她很明确:读医,主攻药物研究,要去她姐姐所在的城市工作。
虽然我们现在还不知道她的未来会是怎样,但能肯定的是她是幸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三、芬兰孩子上才艺课么?
台湾人陈之华的两个孩子在芬兰上学,为此她还写了一本书,名称就叫《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这是其中一个章节:
大女儿四岁时,我们正好搬回台湾三年。那段期间女儿开始接触音乐和律动,学了钢琴,也进入弦乐器的世界。有朋友劈头问说:怎么你们都逃不过「学才艺」的迷思?
我笑笑,心底并不认同这一顶「学才艺」的帽子。因为我从来都不认为音乐是需要用特别眼光看待的才艺,而把音乐、艺术、运动、阅读等等,都看成像是饮水、空气一般,人人皆可赏识、得以享受,不仅是生活教育的一环,更是终身赖以怡然自得的养分。它们,是孩子「四育均衡」不可或缺的基础。
为孩子的平衡人生播下种子
对于重视教育初衷的国家,这些被冠上「才艺」的各类活动领域之广,事实上涵盖了人生各个基本层面。但它们是每个孩子与家庭,可以按照兴趣、费用、时间等不同考虑,自行去开发选择,学着玩、学着喜欢。只要学习的出发点正常、初衷正确,孩子们从年幼期间的广泛接触,将会为他们寻觅到合适的兴趣,并发展成为人生的乐趣。
这样的想法,是为孩子播下平衡人生的种子,而不会陷入大家口中赶流行的「学才艺」迷思。
住在台湾的三年期间,我听过一位先生对妻子说:「孩子学那些才艺都没有用!学计算机、英文、数学这些有用课程的钱,我出;那些没有用的,你自己去想办法!」也经常听到人们叹气说:「现在的孩子真可怜,要学这么多东西。」
在各种质疑、不解的话语之下,我还是让两个女儿一一接触了不同的「才艺」活动。因为我相信这对她们人生的启蒙,有绝对的帮助。她们悠然其中的喜乐,成为我最大的安慰与鼓励。
为了兴趣不是为了才艺
结束三年在台湾的日子,我们搬迁来到芬兰。五年多来从国际学校到芬兰学校,我发现一个「真相」:孩子在课余、假日「玩才艺」,绝不是台湾人的专利。有很多欧、美家庭的孩子,从小就徜徉于各式音乐、艺术、舞蹈、运动之中。但是,这些我们视为额外加诸于孩子身上的「才艺」,他们却称之为Hobby!(翻译得贴切一点,就是「兴趣」)我心底大声赞好!
在芬兰,可以看到婴儿在零岁时期就跟着父母上音乐班;三、四岁时,已摸过多种不同乐器,开始了音乐启蒙;五、六岁以后,很有自信的对父母说:「我要学吉他!」
你看到的芬兰孩子,不是只上绘画课,还学建筑、做模型。芬兰的男孩,三岁不到就兴致勃勃的打冰上曲棍球;芬兰的女生,小小年纪就穿戴全套滑雪装备,在雪地中玩越野滑雪、下坡滑雪、滑雪板……
于是,你会问着芬兰的父母说:孩子有哪些「兴趣」啊?他们喜欢上哪些「兴趣」课?而不是问「才艺」。这「兴趣」两字,不仅少了「为学而学」的压力,也少了「才艺」背后那种相较高低的竞争心态。
兴趣,有数百种选择,人人皆有,没有谁强、谁弱、谁行、谁差。擅长者最后可以将兴趣发展为专业,业余但乐此不疲者,也学会终身玩赏并藉此陶冶性情。
任何有机会长期接触不同兴趣课的孩子,会自然体会到,所有的事物非一蹴可几。无论艺术、音乐、运动、舞蹈的养成,需要的都是时间与耐心,只有一点一滴的增加,才能真正累积实力,没有三年五载的长期浇灌,难以成形。
所以,它们比起智力学业养成所需要的精神力气,丝毫不逊色。孩子借着学习这些智育之外的不同领域,平衡的接触、了解到人生长路,其实可以拓展得更宽阔、更有趣。
在孩子小的时候,就给予不同面向的启发,这样的「兴趣」学习与启蒙模式,从冰岛、瑞典到芬兰等北欧国家都大同小异,也一代接一代的付诸实现。
找到自己喜爱的活动
让孩子学习人生的不同领域,到底要从「兴趣」还是「才艺」的角度来看呢?我想,真正的差别,或许就在于为什么要引导孩子接触学习?如何做才不会给孩子过多的压力?父母的态度与期许、社会对「才艺」的看法、孩子是否打从心底开怀的去学,将是影响孩子学习这些课程的关键。
芬兰的孩子,在课余之暇玩很多东西,兴趣课相当广泛。距离首都赫尔辛基六十公里外的罗亚市(Lohja)教育官员雷柏(Juha Lemberg)曾对我说:「我们希望孩子对各种事物都有热忱,希望孩子至少下课后会有一项兴趣,因为那是对于自己生命与人生的启发。」
拥有四个孩子、依旧年轻动人的冰岛大使夫人古德伦(Gudrún Sólonsdóttir)告诉我:「我们冰岛的孩子,小时候就接触许多兴趣课。」我问:「学习那些事物的目的是什么呢?」她说:「就是好玩。同时也找出适合自己一生喜爱的活动。」
以运动来说,芬兰的国家运动是冰上曲棍球,大多数孩子,男女生都有,从三、四岁起就开始穿上溜冰鞋,拿着冰球棒在溜冰场上飞驰玩乐。大女儿在音乐学院大提琴老师的十二岁儿子,除了是大提琴好手外,更是校外曲棍球队的一员。
以音乐来说,芬兰的女孩除了我们所熟悉的钢琴或小提琴之外,还有更多专精于爵士鼓、小号喇叭、电吉他等等。
我曾经在音乐学院等女儿下课时,遇见一位留职停薪、带着娃娃来上零岁音乐律动班的国际关系学者;也碰过一位瑞典经济学院教授,等学习小喇叭的女儿下课。
或许有人会好奇的问:是不是因为这是首都赫尔辛基的关系?其实,在我走访芬兰各地的过程中,就发现芬兰孩子几乎都会去找寻自己的生活兴趣。就这点,芬兰城乡差距并不大,家长与孩子的同理心相似。再偏远的小镇,一样有音乐、艺术与运动等的种子,播在下一代的民族幼苗心田里。
我们会感慨孩子很可怜,要学这么多东西,是因为学习的初衷与立意,被升学压力与「有没有用」的心情给扭曲了,更因为过度赶场,而使孩子没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来体验、咀嚼。
如果学习音乐,是为能弹奏出乐曲的音乐感,是为了找寻自己与音符之间的心境接连,而不是为了赶进度、一较高下、炫耀技法巧手,孩子心中那份与音乐的关系,就会自然的被启发,也更能找到适合弹奏的乐器、曲目,并学会去欣赏。不仅欣赏别人,也欣赏自己。
孩子学到终身都能乐在其中的知识与「兴趣」,一直是芬兰在各种教育面向所坚持的精神,各式学科的老师也以这样的思维,教导与引领学生。
搬来芬兰的前四年半里,两个孩子陆续上过长时间的游泳、网球、花式溜冰等不同的运动课程。一直到第五年,因为课程与其他活动时间表有所冲突,才决定暂停、调整作息大半年。
结果,大女儿不只一次抱怨说:「妈咪,我没有额外去运动是不行的!」「妈咪,我的同学都觉得不可思议,我怎么会停下来了!」「妈咪,我除了要会音乐之外,还希望有足够的运动细胞。嗯,我暑假可以去学驾风帆船吗?」
培养一生都乐此不疲的兴趣
环境,使人的成长,总会有所不同。芬兰学校的上课时间不长,下课后孩子各自发展属于自己的「兴趣」。芬兰孩子下课不用赶着补英文、补码学、上各种智力的课辅,反倒为自己的人生,学了各种各样好玩的兴趣课。
有时,我不免半开玩笑的跟芬兰人说,你们孩子的「兴趣」真不少啊!
其实我心里也曾问过:他们真的学太多了吗?芬兰人都知道,冬天这么长、这么冷、这么黑,不培养一生都乐此不疲的兴趣,如何度过漫漫冬季长日?在此度过第六年的我,的确心有戚戚焉。
人生,再多的学习都不为过,只要在学习初衷与立意上走对,无论是打鼓、游泳、跳水、滑雪、高尔夫球、网球、足球、跳舞、弹琴、划船、骑马……培养一生都乐此不疲的兴趣,样样都好。但如果学习只是为了较劲、为了竞赛,再美好的人文与兴趣,都将变调与变质,成为让人诟病、疑虑的「才艺」。
「才艺」兴趣化,「兴趣」生活化,是北欧各国对待这些课程的态度,因为这关系着下一代能不能健康、平衡的学习与成长。
如果想了解更多芬兰教育,推荐阅读《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
作品很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给个好评
佳作!已赞!我的《同行》,欢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