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混沌——精神能量态的“奇点”开始生成物质宇宙(精神转化为物质),在宇宙运动过程中衍生出各种运动规律(德),继而形成宇宙万事万物雏形,继之运动势态完善了万事万物。故而万事万物悉皆具备精神能量(道)并顺应本然规律(德),故而精神至尊,本然规律至贵。亘古常尔,非听命于“谁”行事,自然而然。是以精神转化为物质,物质运行衍生并遵守本然规律、原理,万事万物生长发育,天地万物受天地养育、覆护。使万事万物生长而不拥有,抚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加以主宰,这便是微妙之本然规律。
此段经文诚然道家哲学思想中物质精神互相转化的极致体悟,故而后来有阴阳鱼以具象化这一哲学思想。
全息养生正是基于物质精神相互转化这一基本哲学逻辑。不足可以弥补,似乎三岁孩童也明白此理,然在成年人临事却忘得一干二净。物质不足,精神可以弥补吗?如果不能弥补,那么唯物、唯心哲学流派数百年乃至千年以来都在瞎忽悠,即使东方哲学更显得荒谬,正是因为可以互相弥补,东方哲学发展迄今魅力不但未减,且随着量子物理学、天体物理学和生物学的不断发展而更显完善。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混沌(无、精神)——奇点,形成宇宙(有、物质),宇宙之初即为天地万物之生成本源(母),由本源(母)运动变化衍生出万事万物(子),由万事万物可以推知本源并善护本源则终身不危。善护口(兑),善护身(闭),终身无烦恼(勤)。乱开口,乱行事,终身无可救药(不救——烦恼无穷)。观察细微是明理,安守柔顺是坚强。善用大自然的智慧,复开发我们自己本具智慧,才不会给自身带来灾眚,这便是顺应本然规律(沿袭常道)。
全息养生中守护身口意方可“合气”,反之则“不合气”。“合气”即“合炁”,传统儒家和道家谓之“堪舆”或者“风水术”,实质乃是全息哲学之智慧结晶,正物质、精神相互影响依存转化的辩证逻辑思维。欲“合气”万有,人则是根本,故而“合气”乃由人完成,不“合气”也由人做出。“合气”则五行关系和畅顺达,反之则不“合气”,结果就是挫折、蹇滞、疾病、灾横!要做到“合气”没有慈悲心、感恩心几乎是不可能的!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假若我稍微明理,唯一担心是否顺应于天地本然规律。顺应规律好比行于大道平坦而安稳,违反规律则好比行于山野小路崎岖危险。朝廷腐败,田园荒芜,仓廪空虚,衣食华美,利剑佩身,饱餐美食,资财盈余,其实如同小径强盗,非顺应本然规律守护身口意也。
全息养生就是降低欲念,守护身心。眼、耳、鼻、舌、身、意乃是为身心所服务,眼贪妙色、耳贪妙音、鼻贪妙香、舌贪妙味、身贪妙觉,意贪玄幽都会生起身心执着,有执着则有烦恼,有烦恼则身心养生有虞。用感恩心观、闻、嗅、尝、触,则无不是妙色、妙声、妙香、妙味、妙触、妙思。释迦牟尼世尊彼时化缘所得粗食乃至提婆达多所下毒食入口也“化”为甘露滋味,实质乃“合气”使然,精神转化了物质,感恩、慈悲、六度之“合气”可以转化一切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此诚全息养生之真谛。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慈悲所建树者扎实,慈悲所拥抱者牢固,是以子孙可以享受福荫祭祀不绝。以慈悲修身,其行为规范真诚;以慈悲治家,规矩就简单明了;以慈悲治乡,伦理规范增长;以慈悲治国,伦理规范便会广泛;以慈悲治天下,伦理规范则会普及。以慈悲之身行观察他身之慈悲,以慈悲之家观察他家之慈悲,以慈悲之乡观察他乡之慈悲,以慈悲之国观察他国之慈悲,以慈悲之行天下观察天下之慈悲行。我如何了解天下?就是如此。
古德多释“善”为擅长,然余之体解,则为“慈善”,缘老子乃悟道之辟支佛,慈悲深厚故。
慈悲才能和解纷争,慈悲才能团结家庭,慈悲才能强盛民族,慈悲才能弘扬智慧,慈悲才能国泰民安,慈悲才能世界和平!人类历史迄今保留下来的文明无不因为慈悲,所有毁灭或者失落的文明无不因为失去了慈悲。慈悲者心态祥和人所乐见,慈悲的家庭和睦兴旺表率乡里,慈悲的民族安宁朴素,慈悲的宗教深入人心引领群盲,慈悲的国家文明经久不衰。慈悲及于身体的每个细胞,体内外的微生物就可以和我们的机体长久共生共安;慈悲隐含于每一次起心动念,与我们灵魂共生的他种灵魂就会成为守护我们身心的盔甲。慈悲是感恩、报恩的落实,是最根本的“合气”大千万有的良策。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顺应本然规律修身者宽和仁厚,好比初生婴儿。因为宅心仁厚故而毒虫不蛰刺,猛兽不侵害,猛禽不扑击(慈悲者所具备的精神信息能量场使然)。初生婴儿筋骨柔韧然握拳有力,不知道雌雄交媾小生殖器却能勃起,缘精气充沛,整日啼哭却不会沙哑缘阴阳“合气”。知晓阴阳合气之道谓之常识,知晓常识为明理,爱惜生命为吉祥,用心念强使精气就是逞强。事物过于强大就会衰老,就不符合本然规律了,因此也就会很快死亡。
全息养生即“合气”致柔之道。慈悲心会使我们的“场”越来越强大,今天人们谓之曰“气场”,接近之人会感觉祥和舒服,其所言说人所乐闻,其所教诫人所乐从,缘慈悲能聚集身心内外的积极精神信息能量,在帮助我们开发本具智慧的同时使我们身心机能不断提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明理者不乱语,乱语者不明理。口不乱语,身不乱行。以简驭繁解除俗事的纷扰。能与智慧相应,能与平凡“合气”,即是微妙地认同接纳。无亲疏之别,无利害之分,无贵贱之见,能被天下世人尊重。
全息养生中,分别心难使身心适悦。世间无善恶,缘因地所种在果地成熟使然,当我们不明就里便会妄加评论即是愚痴,即会乱思躁行,必然无端介入他人的因果而被烦恼束缚。所以,智慧的开发非常重要,谨言慎行乃养生之必要。当我们少了烦恼,身心之愉悦就简而易行了,即养生也。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以顺应本然规律的规则治理国家,以出奇制胜用兵,以不滋事扰民而治理天下。我如何知晓这是正确的?因为,天下禁止性规则越多则百姓越贫穷,人们多用计谋则国家会陷入混乱(尔虞我诈,亦可解为多持威慑性器具如刀兵),人们多技能必然珍奇物品泛滥,法令越严明盗贼越多。故而体悟宇宙与生命真理者教诫:“无为”——顺应本然规律作为,则百姓自然归化;慈悲寂静,则百姓循规蹈矩;不滋事扰民,百姓自然丰足;不起贪欲,百姓自然纯朴。
天下国家本同一理,养生亦然。很多时候我们的不健康缘于我们自己的行为、语言、思维。要身心轻安就要劳逸结合,过劳少眠都会影响身心效率和机能。要五脏六腑安和就要饮食得当,暴食暴饮、冷热非时、五味厚薄、高粱酒醪都会增加五脏六腑负担。所以养生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政治宽和,人民淳朴;政治严苛,人民缺乏淳朴。灾祸与幸福相互依存。谁知究竟是灾祸抑或幸福?因为它是不确定的。确定的会变成不确定的,慈善的会变成邪恶的。所以智慧者心性端直而不唐突,廉洁而不狡黠,直率而不肆意,智慧而不炫耀。
政治历来是个不可绕过的话题,然正史和野史对于过往政治总会要么袒护要么诋毁。治理国家的政策就是政治,他受到统治阶级世界观的左右。所以政治更多是人为的,人为的就未必顺应本然规律了。昌明的政治可能是护国利民的,也就是近乎养生,如果非昌明甚至极端的政治就可能是祸国殃民的,自然也就不养生了。任何时代任何统治形式都是那个时代“众生共业”,所以探讨其合理与否意义不大,我们唯在既定的政治条件下追求如何养生。
我们今生的一切都是宿世因果之显现,是我们身口意三业之蝴蝶效应结果,怨不得天尤不得地。调整好这个心态,就会对于所面对的情境坦然接受并学会适应和改变,就是“努力”。用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用服务于社会的态度接受来自社会的服务,用慈悲谦和的心态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根深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管理百姓、祭祀天地犹如收割庄稼。收割庄稼就要从下种开始准备,这个过程好比积累福德。福德深厚则可克化一切纷乱,能克化一切纷乱表明福德威力无限,福德威力越大越不可估量,才能肩负治理国家的重任。治理国家犹如母亲仁爱孩子家庭,则国家可以长治久安。这就叫根深蒂固,乃常保不衰之规范。
养生非一朝一夕之功,乃长生久视之道。对于我们身体的管理如同对于国家的治理,养生的世界观尤为重要,智慧的养生观与教条的养生观结果会大相径庭。现代人的健康观很大程度上属于教条主义的范畴,教条主义毕竟与智慧相悖,所以结果不如人意甚至适得其反。唯有释道儒的养生观才属于智慧的,对于延续文明有裨益的。养生的教条主义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唯有智慧开发才能渐渐步上正途。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治理国家好比烹饪小鱼,要依照严谨的顺应本然规律的规则谨慎行事,如此才不会神憎鬼厌(合气故)。神不憎鬼不厌(积极精神信息能量场之合气作用),则鸡犬宁。不但鬼神不添乱(无天灾人祸)还意味着智慧的管理者不会扰民。百姓与鬼神两厢安和,此乃感应道交。
与物质生命对应的是精神生命——鬼神,故而全息养生不仅要小心谨慎“合气”天地人,还要“合气”鬼神。今天的养生注重物质,严重忽略了精神,所以结果很多并不养生。正确的养生观应该是物质、精神双重养生。精神养生就是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修身养性”!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大国要将自己放置在可以兼收并蓄天下的地位(母慈仪天下,以慈悲谦卑待天下),好比河流溪谷的下游,天下水流皆汇聚于此。母性之阴柔慈善处于下位可以感化和制约处于上位的强大雄性,缘安静和下位。大国以谦卑的低姿态对待小国就可以赢取小国的信任;小国对大国恭敬供奉则可以取得大国的信任。所以要么是低姿态对下赢取,要么恭敬对上赢取。大国不能过分干涉小国治理,小国不过度奉承大国。两国要和平共处就该谦卑、恭敬。
养生中的社会适应亦是如此,待人谦卑恭敬则人际关系良好。我们处身家庭、社会,因此养生就不是仅仅关乎自身心的话题,而是设身处地全社会的养生。以人为本要求不仅关心自己还关心他人,然“以人为本”理念的瑕疵则是忽略了动物、植物乃至鬼神,故而全息养生才是智慧的健全的,即全部物质、精神信息综合考量的养生。养生是身心内外的“合气”,所以物质形象、机能的提升、完善必须协同于精神的完善和升华,不仅是个体身心的养生更是全社会的养生。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本书为当今绝少的顶尖高僧大德真圆法师所撰,法师由西方科学出发而入佛门,显密双修而证大智慧,得无上法门,此书是法师修法的重大成果,显示了佛法的无上妙境。同时,法师注重实修,本书的后半部分将连载实修次第的内容,请各位关注!各位也可以直接点击法师名字,关注法师,给法师法站内私信,法师会常常来这里给大家指引。
当代高僧,有幸结缘,阿阇黎吉祥如意。
当代高僧,有幸结缘,阿阇黎吉祥如意。
当代高僧,有幸结缘,阿阇黎吉祥如意。
此生能遇到真圆阿阇梨,能读到阿阇梨的著作,过去世中必定内心种下佛法的种子,这一世得到阿阇梨法灌溉必定生根萌芽。
作品很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给个好评
佳作!已赞!我的《同行》,欢迎支持!
哇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