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民国的服饰习俗

  民国时期的服装一方面具有稳定性,如直至民国后期仍有穿清代服装的;另一方面具有变异性,如男子服装出现了从长袍马褂向中山装和西装逐渐过渡的趋向,女子服装出现了日益华丽和普及旗袍的趋向。

  就男子服装的变化来说,中山装的出现引人注目。中山装由孙中山创制,他基于日本的学生装而加以改革,改成单立领,前身门襟9个扣子,左右上下4个明袋,袋上面有 胖裥 (即袋褶向外露),后身有背带缝,中腰处有一腰带。这是最早的中山装。①后来根据《易经》和民国时期的有关制度而寓以涵意,如依据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而确定前襟4个口袋;依据国民党区别于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而确定前襟5个扣子;又依据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而确定袖口必须为3个扣子。在西装的基本式样上渗入中国的传统意识。②就女子服装的变化来说,旗袍的逐渐普及值得提及。旗袍的普及开始于20年代初,当时旗袍的式样与清末的旗装没有太大差别。但不久袖口缩小,滚边变窄。至20年代末,受欧美服装的影响,旗袍又缩短长度、收紧腰身。

  30年代旗袍已相当普及,其样式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和长度等方面,时长时短,时高时低,反复无常,但总的趋势是由长到短,由高到低。到了40年代则进一步减低领高和缩短长度,并在夏天取消了袖子。旗袍本是满族妇女的服装,它之所以能在汉族妇女中逐渐普及,主要原因有二:①经济便利。

  以前妇女从上到下一套服装包括衣、裤、裙等多件,而旗袍一件即可代替。

  何况在用料、做工方面也大大减少工本。②美观适体。由于旗袍上下连属,合为一体,容易衬托出妇女的身姿,加上高跟皮鞋的配合,更能体现出妇女身材的线条之美。③2。吉林起初,吉林人在夏季戴苇笠头,春、秋戴圆形白毡帽,冬季则加毛皮于毡帽之耳。后来,在夏季平民多戴粗制麦辫帽,中上阶级则戴巴拿马、瑯琊、台湾等草帽及精制麦辫帽,春、秋则除一部分纯粹劳工外,皆戴宽缘毡帽,冬季平民皆戴猫、狗皮洋式帽,中流社会多戴黄鼬皮及狐皮帽,上等阶级则皆戴水獭皮帽。妇女一般无帽,有中国式的大风帽。只有满族妇女有圆形高帽,后来已不多见,它与伪满洲国成立时规定的男礼帽很相似。城居新式妇女一般戴洋式帽,价目很贵。又有一种大帽子,为农家冬季出远门所必需,普通为貉子皮的,也有羊皮或狗皮的,有二耳,戴于小帽之外,十分暖和,所以内地人又称关外人为关东大帽子。

  农民多穿短衣,大多为青蓝色,白色则为所忌,皆棉质。妇女短衣外必罩长衣,并且多为单衫,一般喜爱红、紫、绿、粉等色,后来喜爱青、蓝及杂色。稍充裕之家的年长者在冬季必备羊皮大袄,中上阶级则单、夹、皮、棉应有尽有。后来在都市中,新式工厂、商店的工人及学生则穿学生服,备官厅服务员多穿西服。大氅、毛围巾等已为都市中上阶级所必备。

  ①   傅国华:《中山装的来历》,《江西日报》1981年 1月 25 日第 4版。

  ②   华梅:《中国服装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89 页。

  ③   上海市戏曲学校中国服装史研究组:《中国历代服饰》,学林出版社 1984年版,第 306页。

  民国以前,人们皆穿家制布袜,民国后人们已渐穿机织布袜,都市中人大多夏季穿绸纱袜而冬季穿毛绒袜。

  民国以前多穿家制布鞋,民国以后除少部分贫民外,一般都穿机制鞋。

  机制鞋除本地鞋铺制做者外,多来自津、沪。而夏季日本所制的橡胶底鞋,1924年以来已畅销吉林全省,廉价而耐水。年销之数在百万双以上,下至劳工上至官吏无不穿用。一年四季,劳工原来都穿本省所制的 靰鞡 ,后来除冬季外,皆穿日本的胶鞋。靰鞡为吉林的特产,形略似鞋,以牛皮制作,内衬以靰鞡草,耐寒且隔水,为冬季劳动者所必用。此外还有 堂堂马 ,形略似靴,也以牛皮制作,内衬以毡袜,原为上层人士冬季所用,后来兵士及中下层阶级也用之,但已不多。又有 堂堂牛 ,形似堂堂马,多以驴、马等皮制作,毛向外,兵警用者最多。旧式毡鞋,俗称 毡窝 ,原为冬季御寒良品,后来仅乡间富家或城市商人用之。而且自1928年冬以后,深受哈尔滨、海拉尔等处俄国工厂所制的 毡疙疸 的冲击,销路渐窘。①3。新疆维吾尔族人四季戴帽,其帽式主要有两种:一种口小上大,顶隆而平,高四五寸,顶边围二尺余,以青缎、紫绸等制作,内衬铁丝,铺以棉花,外以金银花线盘锈各花,微缀以缨,在哈密一带很流行;另一种檐矮顶高,用绿绸与毡绒制作,颜色不定,或绣花垂小缨,檐坦而长,缘以海龙、狐、獭等皮,南八城多戴之,北路也很流行。维吾尔人常以夹小帽为衬。小帽的制法:以数瓣上尖锐而下阔大之叶合缝而成,形状如内地的压发帽,其料质或以彩缎、乌绒,均所不论,棉薄而软,也绣以花,且密纫若衲。长衣则圆领,右衽而袖小,下幅两旁无衩,以棉布束绕之,佩小刀于左。皮棉等衣,多用灰、蓝、紫、绛色布,或为回回锦绸,或为和阗绛色绸。夏季单衫则用白色。

  阿訇及富有者每于长袍外加圆领直襟套衣一件,长逾膝际,无旁衩,无纽扣,皆披其襟,大致与西装大衣相似。女衣有领而无衽,橐首而下(生子则当胸开襟,以便哺乳),长逾膝下尺余,又往往外加背心,婀娜生风,颜色多为红、绿两色,而极鲜艳动人。头发则梳辫,编成为二,交以青丝缁线。眼眉则双黛连成为一,敷以脂粉,不好插花朵,而酷爱耳环、手镯、珠玉饰物。

  头戴绣金顶大圆帽,出门时,以花布巾或网中自顶披下,面部不易使人窥见。

  男女的鞋和靴均以牛皮制成,靴中较高的可与膝齐,其式样与欧洲人所穿的靴子无异。另有一种靴套,套于靴外,人们入门时脱鞋套而入,颇为清洁可取。①4。山西沁县民国初期,平民男子在春秋穿大夹袄夹裤,戴四块布织成的帽子,俗称 梳布帽 ,也叫 四块瓦帽.夏天穿白粗布衫,蓝粗布裤。腰系腰围,裤脚扎腿带。中年以上人仍头戴瓜皮帽,脚穿老布袜,麻绳纳底鞋。

  有钱有势的人常穿灰大衫,头戴洋草帽。冬季穿长袍马褂,围围脖,戴礼帽。有的外加袍罩子,穿高腰皮靴。商人、书生则爱戴 七折八扣、五族共和 青缎小帽。1919年以后,洋货倾销,市面上出售洋细布,公务人员首先穿起洋布服装,服饰发生变化。1929年以后,逐渐取消长袍大罩。书生、警士、士兵普遍穿中山制服。同时,县城内有人穿起 文明礼服.乡间士绅开始穿洋袜子、板板鞋。遇佳庆、宴会、节日,少数乡绅穿礼服、戴礼帽、拄文明棍,以示时髦。而平民百姓仍穿粗布衣,一件衣服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民国后期战乱不止,捐税增多,两极分化愈演愈烈,多数人生活在贫穷线下,过着衣衫褴褛或衣不遮体的生活。而少数财主绅士则绫罗绸缎皮袍褂,羔皮风帽回笼鞋,衣着极其奢侈。

  ①   《吉林新志》,1934年铅印本。

  ①   《新疆概观》,仁声书局 1933 年版。

  抗战期间,沁县人为支援抗战,节衣缩食,多数人穿小褂襟袄、窄裤子,衣料均自织自染,鞋袜依旧,瓜皮帽少见。敌占区少数阔人穿高领对襟短褂或左右开缝的长衫,冬天多戴凹顶软质黑色椭圆形毛质礼帽。公务人员、伙计雇员等多穿制服,其特点:上衣齐领、方角、对襟,长至腹下,衣襟上缀有二上一下的暗袋,衣色冬黑夏白。制服裤前开口,下挽边,长至踝,臀部胯部缝暗袋,颜色同于上衣。质料多为丝、麻、棉、毛品等。当时,女子一般不穿大袄挽袖,但上衣仍为大掩襟,长遮臀部,衣料多为老布、土布。1930年以后,妇女婚嫁作客穿旗袍、带花冠。城里人有穿 双丝葛、明华葛、毛货呢绒哔叽的.民国初提倡放足后,天足者穿洋袜子、改良鞋(俗称板板鞋)。服色多为红袄、绿裤。抗战以后,女子衣裤更为窄长,多是自织土布,颜色比较单调。①5。山西翼城清末男性的袍衫均窄袖长身,马褂短小,鞋则无脸,乡间曾流传说: 束手无策袖子,提心吊胆马褂,无脸面的鞋,扫地出门的袍子。 后来民国成立,乡间流言逐渐应验。衣服由长身变为短身,自窄袖而变为宽短之袖,裤腿也短而宽。帽子则除大礼帽、常礼帽外,还有用皮制作的平顶冠,用毛制作的四季混帽,用布制作的一只船帽,用麦杆制作的牛鼻草帽,用毛绳制作的土耳其帽、猴儿脸帽和来回避帽等。鞋则分夹、棉二种。棉鞋有半截靴、三片扣二种。夹鞋以无脸鞋居多。袜则除白布家作常式外,有穿各色洋袜的。

  从前腰中带物,有招文袋、回纹兜兜等,后有坚硬布袋,称为腰里硬。女性的衣服在清末也尚窄小,后则变为宽衣短袖、短裤宽腿。履则除幼女实行天足制外,凡妇女中缠足的,则大半穿天花平底黑色坤鞋,而以前的高底、过桥底鞋已很罕见。①6。河南汝南民国初年,汝南人崇朴素,戒奢华,习以为常。除士宦、富户和大商视服饰奢华为当然外,其余士庶家庭都穿自织布衣,农工阶层更是如此。后来,城内习俗略有改变,服饰有学西式的,有用制服的,有购洋绸、洋缎、洋呢的,大约舶来品居多。乡间服饰虽然较从前稍奢,而屡遭荒旱,兵匪频仍,困于经济,其势不得不因陋就简,保其常度。居家时,衣服多用粗棉布,也有制备较细洋布的,一般作为应酬庆吊的特用品。农村男女爱穿蓝色布服,愈深愈好,因为色深,久不退色,颇耐浣濯。直至破烂,仍不忍弃,必至破烂不可补缀时方肯折解,用为铺衬。男性喜服短衣,壮丁多于衣服外束粗布腰带一条,以示健壮。女性平时多用整幅黑布裹头,巾余之处下垂至背,遇庆贺则用缎帽、绫帽、绒帽、呢帽,上缀金银、珠玉等饰,富者价值数百缗或数千缗不等。后因妇女剪发者增多,又以毛线所制绒帽为上品。摩登妇女的面部多戴各式眼镜,脚上多穿高跟皮鞋,其中有人穿西装,也有人穿长袍。②

  ①   路成文等:《山西风俗民情》,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1987年版,第 124-126页。

  ①   《翼城县志》,1929年铅印本。

  7。浙江湖州

  衣服多以行业区分:凡男性公务员、商人、教师、医生等都穿长衫短褂,

  短褂中有马褂和领褂之分。女性以旗袍为主,也有人上穿大襟,下穿裙子。

  男性工匠、农民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多穿大襟衣,后改穿对襟短衫、长裤。

  妇女多穿大襟上衣,年老妇女在长裤外罩黑色长裙。男性老农也有穿蓝粗布裙的。婴儿穿毛衫(俗称和尚衫),袖口、下摆均毛边。未上学的儿童多穿开裆裤。

  民国初期通行双梁头布鞋,后来通行小沿口布底鞋和布面皮底鞋,男鞋多以玄色为主,女鞋色调较多,并有绣花鞋。雨鞋以钉鞋为最早,后有橡胶套鞋。在山区半山区,上山要穿山袜(有全统和半统两种,并有硬帮软帮之分),外穿草鞋。农村还通行穿笋壳蒲鞋。

  民国初男子通行西瓜皮帽,后有鸭舌帽、铜盆帽、行灶帽及各式绒线帽、罗松帽。年长的劳动者有的还戴绍兴毡帽(分有边和无边两种),小孩戴虎头帽,青年女子一般不戴帽,老年妇女戴绒线帽或双叶帽(护两侧为主,无顶),富家青年妇女用风襟和斗篷。①8。四川武阳辛亥革命后,一部分知识界的青年人改穿中山服,但一般群众仍穿长衫,只是马褂逐渐减少。头上的辫子已逐渐剪掉。帽子一般戴瓜皮帽(用布、缎、纱、绒做成),讲究时髦的人戴博士帽(有宽边、窄边,用呢子做成)。妇女最初仍是上衣下裙(女青年好穿白上衣黑裙),但式样有所变化,时短时长。后又流行旗袍,有时长至脚背,内穿短裤;有时短至膝盖,内穿长裤。

  中小学生有规定的制服:早期,男生夏天穿白色、冬天穿黑色的三包学生服,头戴宽盘制帽。后期,初中和小学的学生穿童子军服,戴船形帽,男生穿短裤,女生穿黑裙,衣服为草绿色,所系领巾为蓝白两色对镶。1947年,武阳县立师范学校(高中级)的男生穿麻制服(中山服),上、下装一色,腰系皮带,脚扎绑腿,女生穿中长旗袍(蓝色、阴丹布),男女生一律穿黑色鞋袜。①

  ②   《汝南县志》,1933年石印本。

  ①   浙江民俗学会:《浙江风俗简志》,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352-353页。

  ①   《武阳镇志》,1983年铅印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