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结论——舍离之圆满

  第十八章

  结论——舍离之圆满

  1.阿周那说:赫黎史基士呀!我想了解舍离和出世的意义。闿摄魔之屠者!

  要旨

  实际上,《薄伽梵歌》到第十七章就已经讲完了。第十八章是对前面讨论过的论题的一个补充性总结。在《薄伽梵歌》的每一章,主都强调,为至上人格神做奉爱服务是生命的究竟归趣。这一点在第十八章中被作为最秘密的觉明之道进行了总结。《薄伽梵歌》头六章强调奉爱服务:yoginam api sarvesam……, “在所有瑜伽士或超验主义者里面,念念思我者最为殊胜。”中间六章阐说纯粹奉爱服务,其性质以及实践。最后六章讨论了知识、舍离、物质性活动、超越性活动,以及奉爱服务。结论是,一切活动之践行皆应与至尊主契合,彼为指称毗湿努即无上者的梵音:唵(om)、沓(tat)、萨(sat)所代表。《薄伽梵歌》第三部分阐扬,生命之究竟是奉爱服务,除此无他。透过引述前辈阿阇黎的话、《梵天本集》和《韦檀多经》,这一点得到了确立。某些非人格主义者自认为对《韦檀多经》的义理有独占权,但事实上,《韦檀多经》旨在理解奉爱服务,因为主本人就是《韦檀多经》的作者、知者。第十五章于此有述。在每一部经典里,每一部韦陀作品里,奉爱服务都是究竟。《薄伽梵歌》对此做了解释。

  如同《薄伽梵歌》第二章是全部主题的概述,第十八章呈现了所有开示的总结。本章指出,生命的目的就是舍离,达到跨越物质气性的超然境界。阿周那想搞清楚《薄伽梵歌》的两大主题:舍离(tyaga)和生命的出世期(sannyasa)。故此,他追问这两个词的意义。

  此颂用了两个饶有深意的词来称呼至尊主——赫黎史基士(Hrsikesa)和凯阇魔之屠者(Kesi-nisudana)。赫黎史基士即克利须那,一切感官之主,总能帮助我们达致心灵的定静。阿周那请求主做个总结,好让他能保持平和。不过,他还有些疑惑,而疑惑常被比作魔。因此,阿周那称克利须那为凯阇魔之屠者。凯阇是被主杀死的最难对付的魔王。现在,阿周那希望克利须那杀死疑惑之魔。

  2.至上人格神说:对基于物质欲望的业行的放弃,被伟大而有学问的人称为出世。对一切业果的放弃,即智者所谓舍离。

  要旨

  为求业果而造作的活动,必须放弃。这是《薄伽梵歌》的开示。但是,引发灵性知识的活动不应被放弃。下面的偈颂将对此做出阐明。韦陀典制定了许多献祭之法,以达到各种特殊的目的。有某些献祭,为之可得贵子,或往生天堂,然而,任何受物欲驱使的献祭皆应杜绝。当然,为了净化心灵或在灵性科学方面取得进步而举行的献祭,绝不应被放弃。

  3.有些学识渊通者宣称,一切业行皆应放弃;然而,也有其他圣者认为,献祭、布施、苦行永不该放弃。

  要旨

  韦陀典里讲到的各种业行,往往成了聚讼的题材。例如,有人说祭祀时可以杀生,但也有人说,杀戮动物绝对可憎。尽管杀生献祭为韦陀典所推荐,但作为牺牲的动物并不算被杀。献祭将给动物以新的生命。在献祭中被杀的动物,有时得到新的动物生命,有时立即转投人身。不过,圣者们仍然对此抱持不同的意见。有些圣者说,杀戮动物应一概杜绝;有些则认为,若为了某种特殊的献祭,杀生是有益的。主现在要亲自澄清所有这些有关献祭的种种看法。

  4.婆罗多之华胄呀!现在听我对舍离所下的论断。人中之虎呀,经典开示,舍离分为三种。

  要旨

  虽然对舍离的看法纷纭岐出,至上人格神室利·克利须那在此提出了他的论断,这应当被视为是最究竟者。毕竟,韦陀诸经乃是主颁定的各种律法。这里,主亲自现身说法,他的话应当被认为是最究竟的论断。主说,舍离之道应该根据其践行时所处的物质气性加以考量。

  5.献祭、布施、苦行等活动不应放弃,必须践行。实际上,献祭、布施、苦行甚至洁净伟大的灵魂。

  要旨

  瑜伽士应该为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而践履。有很多净化之法,帮助人转进于灵性生命。例如,婚礼就是其中之一,谓之婚祭(vivaha-yajna)。那么,处于生命之出世期的出世者,已经割断了家庭联系,是否应该提倡婚礼呢?主在这里说,任何用以增进人类福利的献祭皆不可放弃。婚祭的目的在于约束人心,使之平和定静,以图精神之演进。对大多数人而言,婚祭大有裨益,即使在生命之出世期的人也应鼓励婚祭。出世者绝不应亲近妇女,然而,这并不等于说,一个在较低生命行期的人,譬如一位年青的男子,不该通过婚祭娶妻。所有经典规定的祭祀都是为了让人臻达至尊主。是故,在较低的生命行期里,祭祀不应被放弃。同理,布施是为了心灵的净化。如果像前面所说的那样,向适当的人布施,能导人转进更高的灵性生命。

  6.践行这一切活动时,不应带有执著心或对业果的渴求,应该把它们当做责任去践履。这就是我的最终看法。

  要旨

  虽然所有献祭皆能洁净人心,但吾人不应企图透过这类活动来求取业果。也就是说,所有目的在于增进物质生活的献祭,应一概舍弃,然而,洁净人的存在、进人于灵性层面的献祭,不该停止。《薄伽梵往世书》里也说,任何导人于为主做奉爱服务的活动,皆当奉行。这是宗教的最高准则。主的奉献者应该奉行任何有助于奉爱服务的工作、献祭或布施。

  7.赋定职责绝不该舍弃。若有人出于幻惑,舍弃了自己的赋定职责,当知这种舍离是在浊阴气性里面。

  要旨

  追求物质满足的工作必须舍弃,而进人于灵性实践的活动则应提倡,例如,为至尊主烹煮食物,以之供养至尊主,然后受用祭余。据说,处于生命之出世期的人不该为自己烹煮食物。为自己做饭受到禁止,但为至尊主做饭却不受禁止。同样,出世者可以主持婚祭,帮助弟子在克利须那觉性上取得进步。若有人舍弃这些活动,当知他是在浊阴气性中行事。

  8.因为害怕麻烦或身体之不适而舍弃赋定职责,这样的人据说是在强阳气性里面。这类行为绝不会引向舍离之升华。

  要旨

  在克利须那觉性里面的人不应该出于对果报活动的害怕而不去赚钱。如果能在克利须那觉性里面妙用通过工作赚到的金钱,或者如果清晨早起可以增进克利须那觉性,那就不该出于畏缩或害怕麻烦而不去做。这类舍离是在强阳气性里面。强阳性活动的结果总是令人痛苦。假若人以这种心态舍弃工作,绝不会得到舍离之果。

  9.阿周那呀!当人仅仅出于义务履行其赋定职责,舍离一切物质染著和对业果的贪执,其所行之舍离据说是在中和气性里面。

  要旨

  必须抱持这种心态践履赋定职责。应当活动而不贪执业果;应当从习气之熏染中脱离出来。一位在工厂里作工的克利须那觉知者不会把心寄托于工厂的工作或工人。他仅仅为克利须那而作工。当他为了克利须那而舍弃业果时,他的活动就是超越性的。

  10.安住中和气性的明智的舍离者,既不执着吉祥之业,也不厌弃不祥之业,他对业无所疑惑。

  要旨

  在克利须那觉性或中和气性里面的人,对给身体带来麻烦的人或事,全无厌憎之心。他在适当的地点和适当的时间工作,并不害怕履行职责将会带来的任何麻烦。须知,这样一位处于超越性之中的人,最为睿智,对活动无所疑惑。

  11.躯体化的生命要想放弃一切业行,实在不可能。舍弃业果的人,才是真正的出世者。

  要旨

  《薄伽梵歌》里说,任何时候都不应放弃工作。是故,谁为克利须那而工作,不享受业果,把一切奉献给克利须那,谁就是真正的出世者。国际克利须那觉性协会里的很多会员,在各自的办公室、工厂或其它地方,辛勤工作,不管赚到多少都捐献给了协会。这等高超的灵魂,是真正的出世者,已然处于生命的出世期。关于如何舍离业果以及为何应舍离业果,这里做了明晰的概述。

  12.对于未经出世者,三种业果:如意的、不如意的、如不如意混杂的——死后自然累积。然而,在生命之出世期的人不必承受这类令人或苦或乐的业果。

  要旨

  在克利须那觉性里面的人,凭着自我与克利须那的关系的知识行事,长得解脱自在。是故,他们死后,不必为业果而承担苦

  乐。

  13.摩诃婆呵!根据韦檀多,一切活动之达成皆具备五因。你且谛听。

  要旨

  或许有人会提出这么一个问题,既然人所造作的任何活动必然会招致某些报应,那么在克利须那觉性里面的人怎么能不为业报而承受苦乐呢?主现今引述韦檀多哲学,表明这为什么是可能的。他说一切活动都有五因,要获得活动的成功,必须考虑这五种因。僧佉(Sankhya)意谓知识之纲,而韦檀多更是为所有杰出的阿阇黎所接受的义理总纲。即便商羯罗(Sankara)亦如是印可《韦檀多经》。是故,应该向这样的权威经典求教。

  最终的控制权在超灵手中。正如《薄伽梵歌》所说:sarvasya caham hrdi sannivistah,“我住于一切有情心中。”他提醒众生,让他们记起过去的活动,如此驱使每一有情于某种业行之造作。在超灵指导下所践行的克利须那觉知的活动,无论在今生还是在来世,皆不会产生报应。

  14.业田(躯体)、作为者、各种感官、种种不同的努力,最终是超灵——这些便是活动之五因。

  要旨

  “业田”(Adhisthanam)指的是躯体。躯体内的灵魂有所造作,从而招致业果,因此谓之“作为者”(karta)。灵魂是知者也是作为者,此说见于韦陀之天启经(Sruti):Esa hi drasta srasta,(《六问奥义书》,4.9)。《韦檀多经》亦有偈可证:jno' ta eva(2.3.8)、Karta sastrarthavattvat(2.3.33)。行动的工具是感官,灵魂透过感官以各种方式行动。每一种行动都需要不同的努力。但人的一切作为皆取决于超灵的意志,他作为朋友安坐于有情心中。至尊主是至上之因。如是,在内心超灵的指导下,行于克利须那觉性里面的人,自然不受任何业行的羁缚。那些在圆满克利须那觉性里面的人,最终并不对自己的作为负责。一切皆取决于至高意志、超灵、至上人格神。

  15.人以身、语、意所造作的一切,无论对错,皆由此五因生发。

  要旨

  “对”和“错”这两个词在此颂里蕴含深意。正确的活动就是按照经典指示而进行的活动,而错误的活动就是背逆经教原则的活动。不过,无论什么活动,必具足此五因始得生发。

  16.因此,以为自己是唯一的作为者,不识五因的人,无疑智慧未圆,无法洞见实相。

  要旨

  愚人不懂得,超灵作为他的朋友居于内心,指导着他的行动。尽管物质因是身体、作为者、努力和感官,但究竟因却是至上人格神,因此,不但要看到物质因,还要看到至高的能动因。只有看不到无上者的人才会认为自己是“作为者”。

  17.不为我执驱使,智慧未曾迷乱的人,虽杀而无杀。他也不受业行的缠缚。

  要旨

  主在此颂中告诉阿周那,不欲作战的想法是由我执产生的。阿周那以为自己是活动的作为者,但却没有考虑到既内在又外在的无上天命。假若人不知有超越之天命存在,那他为什么要作为呢?然而,人若了知活动的工具、作为作为者的自己,作为无上天命之所从出的至尊主,那么凡其所作,无不圆满。这样的人绝不会陷入幻妄。私意造作、安排缘起于我执和不信上帝,也即克利须那觉性的缺失。受到超灵或至上人格神的指导,在克利须那觉性里面践履的人,虽杀而无杀。他甚至杀而无报。士兵在长官的命令下杀人,并不会受到审判。但如果士兵出于私人的理由而杀人,那他一定会受到法庭的审判。

  18.知、所知、知者是激发活动的三要素;感官、作为、作为者构成了活动的三成分。

  要旨

  日常活动依靠三种驱动力:知识、知识对象和知者。活动的工具、作为和作为者谓之活动三成分。任何人所做的任何活动都蕴涵这些因素。行动之前,必定存在某种驱动力,此谓灵感。实际行动之前所想到的任何解决办法,乃是活动的精微形式。然后,就是具体化的活动。首先,人要经历一连串的思考、感觉、判断的心理过程,此谓驱动力。经典或灵性导师的训示也能产生同样的驱动力。有灵感,有作为者,然后实际的活动就在以心为中枢的所有感官的协助下发生了。一种活动的所有成分之总和谓之业聚。

  19.由于物质自然之三极气性,知识、作为、作为者,也分三类。我现在向你说明,你且谛听。

  要旨

  第十四章详尽地说明了物质自然之三极气性。据该章说,中和气性富启发性,强阳气性使人执着物质,浊阴气性助长怠惰昏沉。所有物质气性皆束缚人,绝非解脱之因。人即使在中和气性里也受到拘限。第十七章描述了不同种类的人在不同的物质气性里所奉行的不同种类的崇拜。在此颂中,克利须那意欲从三极气性出发,阐述不同种类的知识、作为者以及作为本身。

  20.虽然芸芸众生被无量数躯体所隔阂,却能看到其中不可分割的同体灵性,当知这种知识属中和之性。

  要旨

  能在每一生命个体,无论其为天神、人、鸟兽、水生物、植物,洞见同体的灵魂,此人拥有中和性知识。在一切生命个体之中,有同体的灵魂存在。虽然按照其宿业,他们的躯体千差万别。正如第十七章所论.每一躯体所表现出的生命力乃是来自至尊主的高等自性。如是,洞见每一躯体里同一的高等自性,也即生命力,就是中和气性的见地。生命力不灭,虽然躯体会坏。自躯体观之,乃有差异;因为在局限化生命里,有许许多多物质存在形式,故此,生命力似乎被隔绝了。这种非人格性的知识,也是自我觉悟的一个方面。

  21.在每个不同的躯体里,看到不同种类的生命个体,当知这种知识属于强阳之性。

  要旨

  物质躯体就是生命,躯体坏灭,知觉随之坏灭;这类观念谓之强阳性知识。根据这种知识,躯体之外,根本不存在呈现出觉性的灵魂;躯体之间各有不同,是因为发展了不同种类的意识。从这种知识出发,要么以为知觉是无常的;要么以为不存在个体灵魂,只有一个无所不在的妙明之心充塞天地,而躯体不过是无明的无常示现;要么认为,躯体之外再无特殊的细灵或超灵。须知,所有这类观点都是强阳气性的产物。

  22.让人执著一种活动,以之为人生之全部,这样的知识,看不到事物的真相,琐屑支离,可谓在浊阴气性之中。

  要旨

  普通人所谓的“知识”,往往是在愚昧或浊阴气性里面,因为局限化的生命个体生来就在浊阴气性里面。未通过权威或经教培养知识的人,只有局限于身体的知识。这类人对其活动是否与经典的训示符合毫不在意。对他来说,金钱就是上帝,知识意味着如何满足躯壳的要求。此等知识与绝对真理毫不相干,倒是更像一般禽兽的知识:关于吃、睡、防卫和交配的知识。此等知识在这里被说成是闇黑气性的产物。也就是说,关乎超越躯壳的灵魂的知识,谓之中和性知识;凭借世俗逻辑和情识思量之力而杜撰出的理论或学说,乃是强阳气性的产物,仅仅与保持身体之安逸相关的知识,须知是在浊阴气性里面。

  23.受到约束,践行时无所执著,无爱无憎,不求业果,这样的活动须知是在中和气性里面。

  要旨

  韦陀经典从社会阶层和生命行期出发,厘定了赋定职分。履行这些职分时须无所执著,不企求拥有什么,这样就不会生起好恶。在克利须那觉性里面,但求满足至尊主而非满足自己,这种活动谓之中和性活动。

  24.然而,受我执驱使,为满足私欲而拼力奋争,这样的活动谓之强阳性活动。

  25.在幻觉里面,无视经教,不顾将来业力的缠缚,不在乎对他人施暴或引起他人的痛苦,这样的活动谓之浊阴性活动。

  要旨

  每个人都必须向政府,或者向被称为阎罗使者(Yamaduta)的至尊主的代理人,交待自己的所作所为。不负责任的活动具有破坏性,因为它们毁坏了经教的律则。它们往往建立在暴力的基础上,给其他生命体带来苦恼。这类不负责任的活动是凭个人的血气心知而为的。此谓幻觉。所有这类幻业无不是浊阴气性之产物。

  26.践履职分而无所染著于物质气性,不执假我,乾健贞固,不计成败,这样的作为者是在中和气性里面。

  要旨

  在克利须那觉性里面的人总是超绝于物质气性。对于委派给他的工作,他并不期望从中获利,因为他超越了我执和骄慢。不过,自始至终,他都满腔热忱。他不在乎承受烦恼;他总是热情洋溢。他不计较成败;平等对待苦乐。这样的作为者,是在中和气性里面。

  27.执著业与业果,渴望享受业果,贪婪、嫉妒成性,龌龊不洁,为苦乐所左右;这样的作为者,是在强阳气性里面。

  要旨

  人之所以过分执著某种业或业果,是因为对物质观念、家庭或妻儿有过度的爱著。这类人对于更高远的生命境界毫无兴趣。他只想让此世在物质上变得尽可能的舒适。一般来说,这种人很贪婪,认为自己所得到的一切都是永久的,不会失去。这种人会嫉妒别人,随时准备为感官的满足而做下任何不义之举。故此,这种人龌龊不洁,也不在乎其所得是否来得清白。成功则得意洋洋,受挫则颓丧苦恼。这样的作为者,是在强阳气性里面。

  28.常常做违背经教的事情,物质至上,冥顽诈伪,以凌辱他人为能事,又好吃懒做,颓废因循,这样的作为者,是在浊阴气性里面。

  要旨

  通过经典的教导,我们可以知道,什么样的事情该做,什么样的事情不该做。那些无视经教的人常常做不该做的事情,这类人一般都是物质主义者。彼等作为,皆随顺习气,而不是按照经典的教导。这样的作为者大抵粗鄙、狡诈,精于凌虐他人。他们非常懒惰,即使负有职责,也不好好去做,总是因循颓废。故而,他们看上去郁郁寡欢。他们办事拖拉,一个小时能做完的事情,他们要拖上几年。这样的作为者,是在浊阴气性里面。

  29.现在,檀南遮耶呀!你且谛听,我要详细地告诉你,随顺物质自然之三极气性而产生的三种慧和三种念力。

  要旨

  主根据物质气性阐释了三种知、所知、知者。现在,他又以

  同样的方式解说慧和念力。

  30.帕尔特呀,知道何者当为、何者不当为;何者当畏、何者不当畏;何者带来束缚、何者导致解脱,此慧在中和气性里面。

  要旨

  按照经典的指示而行事,谓之pravrtti,即做值得做的事情。未被经典认可的事情,则不应该去做。不知道经训的人,受到因果业报的缠缚。据菩提而生明辨,此慧在中和气性里面。

  31.分不清正法与邪法、当为与不当为;帕尔特呀!此慧在强阳气性里面。

  32.以邪法为正法,以正法为邪法,受假象和黑暗的迷惑,永远朝错误的方向努力;帕尔特呀!此慧在浊阴气性里面。

  33.帕尔特呀!百折不挠,通过不懈的瑜伽修炼而变得贞固,如是降伏了心、生命力和感官的活动,这样的念力,是在中和气性里面。

  要旨

  瑜伽是觉解无上之灵的法门。以念力安住于无上之灵,心、生命力和感官活动皆专注于无上者的人,乃行于克利须那觉性里面。这种念力,是在中和气性里面。Avyabhicarinya(不间断地)一词意味深长,它表明在克利须那觉性里面践履的人永远不会被任何其他活动引入歧途。

  34.贪执宗教活动带来的业果、经济发展以及感官享乐,阿周那呀!这种念力属强阳之性。

  要旨

  总是渴求宗教或经济活动所带来的业果、欲念仅止于感官享乐并以全付身心投入其中的人,乃是在强阳气性里面。

  35.帕尔特呀!不能让人超越梦寐、忧惧、悲苦、幻妄的无明念力,乃是在浊阴气性里面。

  要旨

  不可由此推断,在中和气性里的人不会做梦。这里的“梦寐”意指过度的睡眠。梦是经常有的事,无论在中和气性、强阳气性还是在浊阴气性里面,梦都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但那些嗜睡无度、无法摆脱从享受物质对象而来的骄慢、常常梦想着要主宰世界并且以全付身心投入其中的人,须知其念力是在浊阴气性里面。

  36.婆罗多之华胄呀!现在听我讲三种乐,它们使受拘限的灵魂甘之如饴,有时甚至令其苦恼一扫而空。

  要旨

  受拘限的灵魂一次又一次地试图享受物质之乐。因此,他不过是在嚼已经嚼过的。但有时,在享乐之际,透过亲近伟大的灵魂,他得以解除物质桎梏。换言之,受拘限的灵魂总是沉溺在某种感官享乐里面,可是,一旦他透过有益的交往,明白这些都不过是同一件事情的重复而已,他真实的克利须那觉性会被唤醒,有时便能摆脱这种陈腐的快乐。

  37. 开始时好像毒药,但最后却好像甘露,唤醒人走向自觉之途;这种乐据说是在中和气性里面。

  要旨

  为了追求自我觉悟,必须持守许多戒律,以降伏心和感官,让心念专注于自我。所有这些修炼实践起来都很困难,苦如毒药,但是,如果成功地持守了戒律,最后臻达超越之境,便能饮到真正的甘露,享受永恒的生命。

  38.从感官与感官对象的交接而来,开始时犹如甘露,最后却像毒药;这种乐据说属于强阳之性。

  要旨

  正当青春的男子一旦遇到女子,感官就会驱使他去看她,触摸她,跟她发生性关系。刚开始,这或许能让感官非常愉悦,但到末了,或者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变得像毒药一样。他们会分手、离婚、哀伤、忧郁,如是等等。这样的快乐往往是在强阳气性里面。从感官与感官对象之交接而产生的快乐,常常是苦恼之因,应该尽一切可能避开它们。

  39.对自我觉悟茫无所知,自始至终不离迷幻,缘起于梦寐、怠惰、虚妄;这种乐据说属于浊阴之性。

  要旨

  一个从懒惰和昏睡中找快乐的人,必定受制于黑暗、愚昧的气性。不知道何者当为、何者不当为,这样的人也是在浊阴气性里面。对于在浊阴气性里面的人,一切无非幻妄。无论在开始,还是在末了,他都不会有快乐。对于在强阳气性里面的人,开头或许有些短暂的快乐,到终了时,却生起苦恼,但是,对于在浊阴气性里面的人,从头到尾都只有苦恼。

  40.无论是在这里,还是在天堂的众神中间,都没有脱离物质气性而存在的生命。

  要旨

  主在这里概括了物质自然之三极气性对天地万物的普遍性影响。

  41.婆罗门、刹帝利、毗舍、首陀罗,按其由物质气性而生成之德,被区分开来。

  42.平静、自制、苦行、清净、安忍、真实、博学、睿智、虔诚——凡此皆为婆罗门所赖以作为之德。

  43.英武、雄强、果决、多谋、勇猛、慷慨、有领导力——凡此皆为刹帝利之天性。

  44.农耕、牧养母牛、经商——这些都是毗舍天然的活动;至于首陀罗,则须为别人劳作、服务。

  45.依循各自的习性,人人都可以变得完美。现在听我告诉你如何去做。

  46.至尊主乃众生之根源,他无所不在,通过崇拜他,世人能凭借践履职分而达到圆满。

  要旨

  正如第十五章所论,一切有情皆为至尊主的部分和微粒。如是,至尊主乃众生之根源。此说于《韦檀多经》有证:janmady asya yatah。所以,至尊主是每一生命个体的生命之根。又据《薄伽梵歌》第七章所论,至尊主以其两种能力——内在能力和外在能力,弥纶天地。是故,吾人当崇拜至尊主及其能力。一般来说,外士那瓦奉献者崇拜至尊主及其内在能力。主的外在能力是其内在能力的折射。外在能力是一个背景,而至尊主分身为超灵,遍入万有。他乃是一切天神、人、兽之超灵,无处不在。故而,应该认识到,作为至尊主的部分和微粒,人负有为无上者服务的责任。人人都应当在圆满的克利须那觉性里面,践履奉爱服务。此为本颂之所举扬。

  每个人都应该这样想:在感官之主赫黎史基士(Hrsikesa)的安排下,自己履行着某种特殊的职分。所以,应该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结果,崇拜至上人格神——室利·克利须那。若能在圆满的克利须那觉性里面,时时如此思维,那么,凭借主的恩典,就能洞察一切。这就是生命的圆成。主在《薄伽梵歌》(12.7)里说,tesam aham samuddharta。至尊主亲自负起责任,解救这样的奉献者。此乃生命之最高圆满。无论人从事什么职业,只要以之服务至尊主,必会达到最高之圆满。

  47.履行自己的职分,即使做得不够完美,也胜过完美地履行别人的职分。依照人的天性而被指定的责任,绝不受恶报的影响。

  要旨

  《薄伽梵歌》规定了人的职分。如前面偈颂所论述的,婆罗门、刹帝利、毗舍和首陀罗的职分乃是按其各自所处的特殊物质气性而被指定的。不要去模仿他人的职分。一个天性为首陀罗之业所吸引的人,不应该装模作样地以婆罗门自诩,虽然他也许出生在婆罗门的家庭里。如是,人当顺其天性而工作,如果是为了服务至尊主,那就没有什么工作是令人厌憎的。婆罗门的职分自然是在中和气性里面,但如果有人生来就不在中和气性,那他就不该去模仿婆罗门的职分。对一位刹帝利,或统治者来说,有许多令人厌恶的事情要做。刹帝利必须使用暴力杀死敌人,有时也会因为玩弄手腕而不得不说谎。政治事务伴随着这类暴力和奸诈。然而,刹帝利不应放弃自己的职分,试图履行婆罗门的职分。

  吾人当为满足至尊主而行事。举例来说,阿周那是刹帝利。他正为是否跟敌方交战而犹豫不决。但是,如果打仗是为了至上人格神克利须那,就不必害怕退堕。在生意场上,有时商人必须说尽假话才能赚得利润。如果他不这样做,就不会有赢利。有时一位商人会说“我的老主顾啊,我可没赚你的钱哪”。但人人都知道,不赚钱,商人就没法生存。所以,如果听到一个商人说他没在赚钱,就应该晓得,那不过是一个直白的谎言。但是,商人不该认为,由于自己从事了一份必须说假话的职业,因此应该舍弃它,转而追求婆罗门的职业。这是不受提倡的。无论一个人是刹帝利、毗舍还是首陀罗,都没有关系,只要他用自己的工作服务至上人格神就行。即便是主持各种祭祀的婆罗门,有时也必须宰杀动物,因为这类仪式有时需要动物作为牺牲。同样,若有尽分履职的刹帝利杀了一个敌人,其中并无罪孽可言。凡此皆在第三章有过详尽、清晰的阐释。人人都应为祭祀之主(Yajna)或毗湿努、至上人格神而工作。任何为个人感官享乐而做的事情都是束缚的根源。结论是:每个人都应随顺自身所属的特殊的物质气性而工作,他应该做出决定,只为服务至尊主的至高意愿而工作。

  48.犹如烟之蔽火,每一个努力都被某种缺陷所笼罩。是故,贡蒂之子呀!人不该舍弃生于天性的职事,即使这份职事充满缺陷。

  要旨

  在受拘限的生命中,一切造作皆为物质气性所污染。即便是一位婆罗门,也不得不举行需要杀生的献祭。同样,无论一位刹帝利有多么虔诚,也必须杀敌。他无法逃避。无论怎样虔诚的商人,有时也必须隐瞒利润,好让生意能继续做下去,甚至有时还不得不做黑市买卖。这些都是不得不然的,无法逃避。同样,一位首陀罗,即使为坏主子服务,也必须执行主子的命令,尽管不应该这样做。虽然瑕疵多多,人还是应该继续履行其赋定职分,因为它们出乎人的天性。

  这里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火虽纯而有烟。不过,烟并没有让火变得不纯。即使火中有烟,火仍被认为是一切元素中最纯的。若有人宁愿舍刹帝利之业,转而行婆罗门之事,那也保证不了在婆罗门的职事中,就不会有令人不快的责任。如是,或许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物质世界里,没有人能完全免于物质自然的污染。火和烟的例子在这里用得十分恰当。冬季,人们从火中取出石子,有时烟会让眼睛或身体的其他部分不适,不过,虽然有干扰,还是必须使用火。同样,不应该因为有干扰,就舍弃与生俱来的职分。相反,应该下定决心,在克利须那觉性里面,用自己的工作为至尊主服务。这就是圆融之处。当某种特殊职事之践履是为了至尊主的满足时,包藏在这种职事里的所有缺陷便获得了净化。当工作的结果与奉爱服务结合而获得净化时,人就能圆满地洞见内在的真我,这就是自我觉悟。

  49.自制、不执、无意物质享乐的人,透过修炼舍离,能够达到无作的最高圆满境界。

  要旨

  真正的舍离意味着时刻记住自己是至尊主的部分和微粒,并因此认为自己没有权利享受业果。由于人是至尊主的部分和微粒,故此,他工作的成果必须由至尊主来享受。这实际上就是克利须那觉性。在克利须那觉性里面践履的人,才是真正的出世者,即处于生命之出世位的人。凭着这种心态,人就会满足,因为他实际上是在为无上者而工作。如是,他不再执著任何物质的东西;除了为主服务而产生的妙乐之外,他已经不会从任何其他事物中求取快乐。出世者理应不受过去业报的牵缠,但一个在克利须那觉性里面的人,即使未曾进入所谓的出世期,也能自动达到这一圆满之境。这种心境谓之yogarudha,即瑜伽的圆成境界。诚如第三章之所印证:yas tv atma-ratir eva syat,内心自足者于一切业报,皆无畏惧。

  50.贡蒂之子呀!让我告诉你,得此成就者如何到达至高圆满之境,也即无上觉明之境——梵。

  要旨

  主向阿周那阐述了一个人如何仅仅透过为至上人格神而履行自己的职分,就能到达至高圆满之境。仅仅为了满足至尊主而舍离业果,吾人就证入了无上梵境。这便是自我觉悟的法门。智慧之真正圆成即证得无染的克利须那觉性,这会在后面的偈颂里讲到。

  51/53.以智慧净化自我,以念力降伏心,舍弃感官享乐的对象,无所执著,不生厌离;深隐于幽僻之地,少食,调伏身、语、意,长处神定,不执能舍;摒除我执、威矜、虚荣、爱欲、嗔恨、贪执、我所,宁静澹泊,这样的人决定超入自觉之境。

  要旨

  人受智慧净化后,就能安住于中和之性。如是,他便成了自心的主人公,得以长处神定。他不会执著感官享乐的对象;凡其所为,不染爱憎。如此超脱之人,自然愿意深居幽僻之地,他食不过所需,能控制身心的活动。他没有我执,因为他不把躯壳当成自我。他无意通过聚敛摄取把身子养得膘肥体壮。他没有躯体化的生命观,所以不会骄慢自大。他满足于主恩赐给他的任何东西,从不会因感官得不到满足而嗔怒。他也不会为获取感官对象而费尽心机。如是,当他彻底破除我执之后,就不会对任何物质事物产生执著,这就是梵觉之境,谓之brahma-bhuta。当人摆脱了物质化的生命观,就会变得宁静澹泊,不为物扰。《薄伽梵歌》(2. 70)于此有述:

  “不为欲望滔滔不尽之流所扰,一如海洋纳百川之水,依然波平浪静,这样的人,才能达到安宁,而追求欲望满足者则不能。”

  54.如此超然安立者,当下觉证至上梵,变得充满喜乐。这样的人无悔无求,平等对待一切有情。在这样的状态下,他达到了为我做纯粹奉爱服务的境界。

  要旨

  对于非人格主义者,证入梵觉之境,与绝对者融为一体,乃是最末一句。但对于人格主义者,或纯粹奉献者,百尺竿头,犹须更进一步,还要践履纯粹的奉爱服务。这意味着,献身于为至尊主做纯粹奉爱服务的人,已然立于梵觉之境,与绝对者圆融为一。未与无上者、绝对者融为一体,便不可能为他做出服务。从绝对的角度来看,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没有差别;然而在更高

  的灵性意义上,二者仍然有异。

  在物质化的生命观里面,当人为满足感官而造作时,就会有苦恼,而在绝对的世界里,当人投入纯粹的奉爱服务时,并无苦恼。在克利须那觉性里面的奉献者无所悔亦无所求。因为上帝是圆满的,献身为上帝服务的生命体,在克利须那觉性里面,也变得自足圆满了。他就像一条排尽了污泥浊水的河流。纯粹的奉献者除了克利须那以外什么都不想,自然总是开心快活。他对物质的得失无动于衷,因为他在奉爱服务中感到圆满自足。他没有任何物质享乐的欲望,因为他知道每一生命个体都是至尊主的部分和微粒,因而是永恒的仆人。他不会把尘世之中的某个人看得很高,又把另外某个人看得很低;高低都是无常的,奉献者与无常变现之物毫不相干。对他来说,瓦砾与黄金等价。这就是梵觉之境,纯粹奉献者很容易就能达到这个境界。在这种境界里,与至上梵泯合为一、破除自我个体性的欲念变得像地狱般可憎,超升天堂的想法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幻影,而感官则变得像被敲掉了毒牙的蛇。正如毒牙已断的毒蛇并不可怕,当感官自动得到控制,也不再可怕了。对于染上物质疾病的人,尘世苦不堪言,但对于奉献者,整个世界就像无忧珞珈一样美好。世间最显贵的人,在奉献者眼中,也并不比蝼蚁更重要。主契檀尼耶在这个时代传

  扬纯粹的奉爱服务,凭借他的恩慈,这样的境界不难企及。

  55.只有透过奉爱服务,才能如实体认作为至上人格神的我。一旦凭着这种奉爱对我有了圆满觉知,就能进入上帝之国。

  要旨

  至上人格神克利须那及其全权部分无法透过心智思辨而得到理解,非奉献者也不能。任何人如果想要了解至上人格神,都必须在一位纯粹奉献者的指导下践履奉爱服务。否则,至上人格神之理就永远隐而不显。正如《薄伽梵歌》(7.25)所说,naham prakasah sarvasya:他并不向每一个人显露。光凭渊博的学识或情识推度,谁都不能理解上帝。只有真正在克利须那觉性里面,透过践履奉爱服务,才可能明白何为克利须那。大学学位帮不了忙。

  精通克利须那之理的人,才有资格进入灵性王国——克利须那的居所。成为梵并不意味着丧失位格。彼处有奉爱服务,而只要有奉爱服务存在,就一定有上帝、奉献者以及奉爱服务之道。此理永不坏灭,即使在解脱之后也是如此。解脱关乎断除物质化的生命观;在灵性生命中,也有同样的多样性、同样的个体性,不过是在无染的克利须那觉性里面。不要误解“进入我”(visate)一词,以为它支持一元论者梵、我一味的理论。不是的。Visate意思是,人可以作为个体进入至尊主的居所,跟他交往,为他服务。绿鸟飞入绿林为的不是与林合一,而是要享受林中之果。非人格主义者通常举河水为喻,河水流入大海并与大海合为一体。这可能是非人格主义者的快乐之源,但人格主义者却像大海里的水生物一样,保有着个体性。如果深潜海底,可以发现海里有非常多的生灵。仅仅熟悉海面是不够的,还必须对生活在大洋深处的水生物有全面的认识。

  凭着他所做的纯粹奉爱服务,奉献者能如理地觉解至尊主的超上本质和权能。犹如第十一章所说的,只有凭借奉爱服务才能让人有所领悟。这里所说的也是一样;透过奉爱服务,吾人得以觉解至上人格神,进入他的王国。

  断除了物质观念,到达梵觉之境以后,奉爱服务便从听闻主的讯息开始起步了。当人听闻至尊主之际,梵觉之境自动达成,物质污染——对感官享乐的贪爱,随之消失。当贪淫从奉献者心中消失,奉献者变得更加爱著为主做服务,而凭借这种爱著心,他摆脱了物质污染。在这样的生命状态中,对至尊主的觉解成为可能。这也是《薄伽梵往世书》的说法。解脱之后,巴克提之道,也即超越性服务,继续延展。《韦檀多经》(4.1.12)也证实了这个说法:a-prayanat tatrapi hi drstam,其意为解脱之后,奉爱服务之道依然流行不息。在《薄伽梵往世书》里,真正的奉爱性解脱被定义为生命个体在其本来面目或命定地位中的复归。关于命定地位已有诠释:每一生命个体都是至尊主的部分和微粒。因此,他的命定地位就是服务。这服务在解脱之后也永不止息。真正的解脱即挣脱对生命所抱持的妄念。

  56.我的纯粹奉献者,即使从事各种活动,在我的护佑之下,也能依靠我的恩典,抵达永恒不灭的故乡。

  要旨

  梵语mad-vyapasrayah,意谓在至尊主的护佑下。为了清除物质污染,一位纯粹奉献者在至尊主或他的代表——灵性导师的指导下践履。纯粹奉献者不受时间的限制。他时时刻刻,二六时中,百分之百地在至尊主的指导下从事各种活动。对于一位像这样献身于克利须那觉性的奉献者,主非常、非常地仁慈。尽管困难重重,他最终必将被送往超然的故乡——克利须那珞珈(Krishnaloka)。他的进入绝对有保障,绝对没有悬疑。在那至高无上的居所,没有变易,一切都是真常、不灭、灵明具足。

  57.在一切作为中,依靠我,永远在我的护佑下行事。在这样的奉爱服务里,圆满觉知我。

  要旨

  当人在克利须那觉性里面践行时,不是作为世界的主人。要像仆人一样,完全在至尊主的指示下行事。仆人没有个人的独立性。他只是在主人的吩咐下干活。一个为无上之主干活的仆人,不受得失的影响。他只是忠实地按照主的命令履行自己的职责。现在,也许有人会争辩说,阿周那是在克利须那的亲自指挥下行事的,要是克利须那不在,那又该如何呢?如果按照克利须那在本书中的开示,并且在克利须那的代表的指导下行事,那么结果将是一样的。此颂中mat-parah(在我的护佑下)一词很要紧。它表明,除了在克利须那觉性里为满足克利须那而作为外,生命别无其他目的。当人在如此践行时,应该只想着克利须那:“我是被克利须那指定,来行使这份职责的。”以这样的方式作为之际,自然就得想着克利须那。这就是圆满的克利须那觉性。然而,应该注意,干了些自以为是的事情以后,不应该把结果供奉给至尊主。这类职事不属于在克利须那觉性里面的奉爱服务。应当按照克利须那的指令行事。这一点极为重要。克利须那的指令来自师承世系里的正宗灵性导师。因此,灵性导师的指令应当被奉为生命的首要职责。倘若人得到了一位正宗的灵性导师,并在他的指导下践行,那么,此人在克利须那觉性里达到生命的圆满便万无一失了。

  58.觉知到我,由于我的恩典,你将跨越受拘限生命之一切障碍。然而,你若不以这样的觉性践履,而是凭着我执行事,不听从我,必定会迷失方向。

  要旨

  一个在圆满的克利须那觉性里面的人,不必为履行生存之责而忧心忡忡。愚夫无法理解这种跳出一切烦恼的大自在。对于在克利须那觉性里践行的人,主克利须那成了他最亲密的朋友。克利须那始终记挂着他的朋友的安适,他会把自己交给他的朋友,这位朋友为了取悦他,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以奉爱之心工作着。是故,不应被从躯体化的生命观而来的我执冲昏头脑。不要虚妄地认为自己独立于物质自然的律法之外,可以为所欲为。吾人已然活在严格的物质律法之下。然而,一旦在克利须那觉性里面践履,便能得到解脱,跳出一切物质迷幻。应当格外小心,一个不在克利须那觉性里践行的人,必然会在生死苦海的物质漩涡中迷失自我。受拘限的灵魂,没有一个真正知道,何者当为,何者不当为;但在克利须那觉性里践行的人,可以率性而为,因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克利须那从内心启示,并由灵性导师认可的。

  59.如果你不照我的指令行动,不肯作战,那么,你将被导入歧途。你的天性注定了,你不得不作战。

  要旨

  阿周那是一位武士,生来就有刹帝利的天性。故此,他天生的职分就是战斗。但由于我执作祟,他担心,若杀死他的老师、祖父和亲朋好友,会招致恶报,实际上,他是把自己看成了一切行为的主人,就仿佛是他在引发这些行为的好、坏结果。他忘了至上人格神就在现场,正指挥他作战。此即受拘限灵魂之健忘症。至上人格神指示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吾人只须在克利须那觉性里面践履,以求达到生命之圆满。没有人能弄清楚自身的命运,一如至尊主之所能,是故,最好的做法就是听取至尊主的指示,然后行动。无论是谁,都不应该忽视至上人格神的指令,或者他的代表——灵性导师的指令。应当毫不迟疑地执行至上人格神的命令——这将使人在任何境况下都平安无事。

  60.为假象所惑,你现在拒绝照我的指示行动。然而,贡蒂之子呀,由于受到天性的驱策,你还是会做同样的事情。

  要旨

  如果人拒绝在至尊主的指示下行动,那么,他就会被迫按他所禀赋的气性行事。人人都活在物质气性之某种特殊组合的魔力之下,并顺着那样的思路行事。但是,任何自愿在至尊主的指令下行动的人,无比光荣。

  61.阿周那呀!至尊主住在每个人的心中,指引众生周游四方,而众生则好像坐在一架由物质能量制成的机器上面。

  要旨

  阿周那不是至高无上的知者,对于战还是不战的决定,受到他有限的判断力的限制。主克利须那已然开示,个体并不是一切的一切。至上人格神,也即克利须那本人,作为内在化的超灵,坐在有情的心中,指引着他们。变换躯壳后,生命个体遗忘了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然而,超灵作为过去、现在、未来的知晓者,仍然是他一切作为的见证者。是故,生命个体的一切作为都受到超灵的指引。生命个体得到了他所应得的,并为物质躯壳所负载,这物质躯壳是在超灵的指示下,由物质能量创造出来的。生命个体一旦被投入某一特殊的躯壳,就不得不随顺身体的境况而作为。坐在高速摩托车上的人,要比坐在慢速汽车上的人跑得快,虽然生命个体,或说司机,或许是同一个人。同样,在至尊灵魂的指令下,物质自然为某一特殊类型的生命体套上某一特殊类型的躯壳,好让他按照前世的欲望继续造作。生命个体不是独立的。千万不要以为自己独立于至上人格神而存在。个体永远在主的掌握之中。是故,人的命分就是臣服,这是下一节偈颂的开示。

  62.婆罗多之华胄啊!彻底归依他。凭着他的恩典,你将获得超然的宁静,往生至高无上的不朽故乡。

  要旨

  是故,生命个体应该归依居停于每一个人心中的至上人格神,这将消除他们物质存在的种种苦恼。透过这样的归依,人不仅能消除今生的一切苦恼,而且最终将臻达至尊主。韦陀经典(《梨倶韦陀》1.22.20)将灵性世界描述为:tad visnoh paramam padam。因为一切创造都是上帝之国,所以一切物质存有实际也是灵性的,不过,paramam padam特指永恒之乡——灵性世界或无忧珞珈。

  《薄伽梵歌》第十五章说:sarvasya caham hrdi sannivistah,主安坐于每个人心中。所以,让人归依内心的超灵,即意味着归依至上人格神——克利须那。克利须那已经被阿周那奉为无上者。在第十章里,克利须那被奉为param brahma param dhama。阿周那奉克利须那为至上人格神、众生至高无上的止息地,不仅是出于他个人的体验,而且还因为有那罗陀(Narada)、阿悉多(Asita)、提婆罗(Devala)和毗耶娑(Vyasa)等伟大权威的印证。

  63.至此,我已向你开示了最秘密的灵知。加以深思,然后做你想做的。

  要旨

  主已经向阿周那阐释了梵觉之理。在梵觉境界里的人,长有妙乐充盈;他从不悲伤,也无所欲求。这是由于有了秘密的知识。克利须那还开示了超灵之理。这也是梵理,即关于梵的义理,但更为高超。

  此颂之yathecchasi tatha kuru——“做你想做的”——表明上帝并不干预生命个体微小的独立性。在《薄伽梵歌》里,主从各方面阐明了,人如何能够改善其生存状态。给阿周那的最好的建议,就是归依居于内心的超灵。依靠正确的判断力,吾人应该同意按照超灵的指令行事。这将有助于吾人时时安住克利须那觉性,那是人生最完美的境界。阿周那是在至上人格神的直接命令下作战。对至上人格神的归依符合生命个体的最高利益。这不是为了无上者的利益。归依之前,人可以尽自己智慧之所能,自由地思索这个道理。这是接受至上人格神的教诲的最佳路径。这样的教诲也可以来自克利须那的真正代表——灵性导师。

  64.由于你是我非常亲密的朋友,我要告诉你最秘密的灵知,为了你自己的利益,你要好好聆听。

  要旨

  主已经传授给了阿周那秘密的知识(梵理),以及更为秘密的知识(内在化超灵之理),现在他要传授最秘密的那部分知识:归依至上人格神。在第九章结尾,主说man-manah:“只要永远想着我。”这里重复同样的开示,为的是强调《薄伽梵歌》之教的精义。此精义非一般人所能理解,只有跟克利须那确实很亲密的纯粹奉献者才能够。这是所有韦陀典籍里最重要的开示。克利须那就此所说的一切,乃是知识中最本质的部分,不仅阿周那要奉行,所有的生命个体都要奉行。

  65.时时想着我,成为我的奉献者,崇拜我,向我顶礼。如是你肯定能到我这里。我向你保证这一点,因为你是我十分珍爱的朋友。

  要旨

  最秘密的那部分知识是,人应成为克利须那的纯粹奉献者,时时想着他,为他而作。切莫做一个职业化的观想者。当营造人生,使自己有机会时时想着克利须那。吾人当长使其日常之作为,皆不离克利须那。他应该安排自己的生活,好让自己能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情不自禁地想起克利须那。而主的许诺是,任何在这样纯粹的克利须那觉性里面的人,必将返回克利须那的居所,在那里面对面地与克利须那进行交流。这最秘密部分的知识之所以被传授给阿周那,是因为他是克利须那亲密的朋友。每一个踵武阿周那的人,都能成为克利须那所珍爱的朋友,获得跟阿周那一样的成就。

  此处强调,应当将心念专注于克利须那——那双手持笛的形相,一个面容娇美、头插孔雀羽毛的蓝皮肤男孩。《梵天本集》以及其它典籍里都能找到对克利须那的描绘。应该把心念固著在克利须那的本来身相上面。甚至不必将注意力转向主的其他身相。至尊主有诸如毗湿努、拿罗衍那、罗摩、筏罗诃等多重身相,但奉献者应注心于现身在阿周那面前的克利须那。心念对克利须那的身体的凝注,构成了最秘密的那部分知识,它之被揭示给阿周那,乃是因为他是克利须那最亲密的朋友。

  66.舍弃各式各样的宗教,只要归命于我,我会把你从恶报里拯救出来,不要害怕。

  要旨

  主已经阐述了各种各样的义理和法门——至上梵之理、超灵之理、社会生活之不同阶层和行期的知识、生命之出世期的知识、不执之理、调御身心、观想等等。他还用许多方式阐述了不同种类的宗教。现在,在对《薄伽梵歌》的总结中,主说,阿周那应该放弃所有已经向他解说过的法门,只是归命于克利须那。如此归命将把他从所有的恶报里解救出来,因为主亲自许诺要保护他。

  第八章里讲过,只有清除了一切恶报的人才会崇拜主克利须那。如此有人也许会认为,若未曾清除一切罪恶报应,便无法奉行归命法门。针对这样的疑问,这里讲到,人即使还没有清除所有恶报,单凭归命于室利·克利须那,恶报自动就会被清除。无须费尽周折,以自求解脱于恶报。应当毫不犹豫地接受克利须那为众生至高无上的救主。满怀信心和爱,归命于他。

  《诃黎巴克提庄严论》(Hari-bhakti-vilasa,11.676)论及归命之道:

  anukulyasya sankalpah pratikulyasya varjanam

  raksisyatiti visvaso goptrtve varanam tatha

  atma-niksepa-karpanye sad-vidha saranagatih

  根据奉爱之道,吾人只应接受最终导向为主做奉爱服务的宗教原则。吾人或许按照自身在社会阶层中的地位,履行一种特殊的职分,但如果透过履行职分未能到达克利须那觉性之境,那么,所有的作为全属枉然。任何不会导向克利须那觉性之圆满境界的事情,应一概回避。吾人当确信,在任何境况下,克利须那都一定会救他于困厄。对于如何维持生计,实在无须想得太多。克利须那自会看顾。应当总想着自己是卑弱无助的,应当把克利须那看成是取得人生进步的唯一基石。一旦认真地在圆满的克利须那觉性里面践履奉爱服务,所有的物质污垢就会立即被清除。有各种宗教的法门,以及培养知识或瑜伽冥想之类的洁净之道,但归命于克利须那的人,不必践行这许多法门。简简单单归命于克利须那,能让人节省许多不必要浪费的时间。如此当下即可取得一切进步,断除一切恶报。

  应当为克利须那的妙相所倾倒。他之所以名叫克利须那,是因为他绝对迷人。为克利须那妙美、全能的形象所倾倒的人,是幸运的。超验主义者有多种——有的执著非人格梵之相,有的被超灵之相吸引,但被至上人格神的人格特征吸引的人,尤其是被作为至上人格神的克利须那本人吸引的人,才是最完美的超验主义者。换言之,在圆满的克利须那觉性里为克利须那做奉爱服务是最秘密的那部分知识,是整部《薄伽梵歌》的精蕴。业瑜伽士(karma-yogi)、哲人、通玄者及奉献者皆谓之超验主义者,但纯粹奉献者最出色。这里所用的词ma sucah,“不要害怕,不要犹豫,不要担心”,含意极深。对于舍弃一切宗教形式,仅仅归命于克利须那,吾人或许会感到惶惑无措,但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67.绝不要向不修苦行、不虔敬、不践履奉爱服务的人解说此天地秘义,也不要向嫉妒我的人解说。

  要旨

  对那些没有按宗教法门修过苦行的人、从未在克利须那觉性里尝试过奉爱服务的人、没有侍奉过纯粹奉献者的人、特别是那些把克利须那只看成一个历史人物,或嫉妒克利须那之伟大的人,不可传授这最秘密部分的知识。然而,我们有时看到,甚至那些嫉妒克利须那,以做作的方式崇拜克利须那的邪恶之徒,也会以另一种不同的方式解说《薄伽梵歌》,并以此为业,牟取钱财。不过,任何希望真正理解克利须那的人,必须拒绝这类对《薄伽梵歌》的诠释。实际上,对于那些以感官满足为乐的人来说,《薄伽梵歌》的宗旨是不可解会的。并且,即使有人不以感官满足为乐,严格持守韦陀典所定的戒律,如果他不是奉献者,仍无法理解克利须那。甚至那些把自己装扮成克利须那的奉献者,但却未在克利须那觉性里面践履的人,也不能理解克利须那。有很多人嫉妒克利须那,因为他在《薄伽梵歌》里说,他就是无上者,无物凌驾于他之上或与他等平。有很多嫉妒克利须那的人。对这类人,不可授以《薄伽梵歌》,他们不会理解的。没有信仰的人是不可能理解克利须那和《薄伽梵歌》的。未曾从纯粹奉献者的权威教导那里去理解克利须那的人,切莫对《薄伽梵歌》妄下评论。

  68.向奉献者解说这无上秘密的人,保证能达到纯粹的奉爱服务,最终回到我的身边。

  要旨

  一般来说,《薄伽梵歌》只能在奉献者中间讨论,因为非奉献者既不能理解克利须那,也不能理解《薄伽梵歌》。那些不接受克利须那的本来面目和《薄伽梵歌》原义的人,不应对《薄伽梵歌》妄下注疏,进而成为冒犯者。应该向准备接受克利须那为至上人格神的人解说《薄伽梵歌》。它是仅仅为奉献者,而不是为哲学思辨家们开设的论题。任何忠实地、按其原义呈现《薄伽梵歌》的人,都将在奉爱服务中取得进步,达到纯粹奉爱的生命境界。其结果是,他必将重返故乡、回归主神。

  69世间再无其他仆人比他更让我珍爱,将来也不会有谁比他更让我珍爱。

  70.我宣布,谁若研思这神圣的对话,就是以心智崇拜我。

  71.谁若毫无嫉妒,满怀信心地认真聆听,就能断除恶报,到达虔诚者所居住的吉祥星宿。

  要旨

  在本章第六十六颂里,主明令禁止向嫉妒他的人讲说《薄伽梵歌》。换言之,《薄伽梵歌》是专为奉献者讲的。不过,有时也发生这样的情况:主的奉献者公开授课,听课的学生并不全是奉献者。这些人为什么要公开讲课呢?这里解释说,虽然并非人人都是奉献者,但仍有很多人并不嫉妒克利须那。他们对作为至上人格神的他有信心。如果这些人从一位真正的奉献者那里听闻,当下就能挣脱恶报,之后,往生虔诚者所居住的星宿。因此,仅仅透过听闻《薄伽梵歌》,即使一个不想成为纯粹奉献者的人,也能获得善行之果。如是,主的纯粹奉献者把机会给每一个人,使他们清除一切恶报,成为主的奉献者。

  一般来说,那些洗清了恶报的人、那些正直的人,很容易信受克利须那觉性。这里的punya-karmanam一词含意甚深。它指盛大祭祀的举行,就像韦陀典籍中提到的马祭(asvamedha-

  yajna)。那些践行奉爱服务但不纯粹的正直之人,可以往生北极帝星,或曰杜华珞珈(Dhruvaloka),其地为杜华大帝(Dhruva Maharaja)所居。杜华大帝是主的伟大奉献者,他拥有一个特别的星宿,名为北极星。

  72.帕尔特呀,你是不是用心听进去了?檀南遮耶呀,你内心的无明和幻惑现在已一扫而空了吗?

  要旨

  主做了阿周那的灵性导师。故而有责任问阿周那是否从正确的角度解悟了整部《薄伽梵歌》。假如还没有,主准备再解说其中任何一个观点,或者,假如有必要,再重讲一遍《薄伽梵歌》。事实上,任何一个人,若从正宗的灵性导师,譬如克利须那或他的代表那里听闻《薄伽梵歌》,就会发觉内心的所有无明皆被一扫而空。《薄伽梵歌》并非一部出自诗人或小说家手笔的泛泛之作,它是由至上人格神讲述的。任何人若有幸从克利须那或他的可靠的灵性代表那里,听闻到这些教诲,必定会成为解脱之人,走出无明。

  73.阿周那说:我亲爱的克利须那,永不犯错的人啊!妄念已离我而去。由于你的恩慈,我的记忆已然恢复。我现在意志坚定,毫无疑虑,准备遵照你的指令行动。

  要旨

  由阿周那所代表的生命个体,其命定地位就是必须遵照至尊主的指令行动。他应该克己自制。室利·契檀尼耶·摩诃波菩说,生命个体的真实地位乃是至尊主永恒的仆人。由于遗忘了这一原则,生命个体便为物质自然所拘限,但是,透过服务至尊主,他转变成上帝的解脱了的仆人。生命个体的命定地位就是做仆人,不是为幻象服务,就是为至尊主服务。他若是服务至尊主,便在正常状态里;但若是宁愿侍奉虚幻的外在能力,那就必将陷入桎梏。在幻觉里面,生命个体投身于尘世间的服务。他们被贪淫和欲念所捆绑,却依然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主人。此谓之摩耶(maya)。当人获得解脱后,他的幻觉就消失了,他自愿向无上者臣服,并遵照无上者的意愿行事。摩耶用来捕捉生命个体的最后一个圈套,就是让生命个体认为他自己就是上帝。如是生命个体认为自己不再是受拘限的灵魂,而是上帝。他竟愚蠢到这样的地步,不会想想,如果自己是上帝,那怎么会陷入迷惑呢?这点他不考虑。这便是幻力的最后圈套。实际上,要挣脱幻力,得觉解克利须那——至上人格神,并且同意按照他的指令行事。

  此颂中moha一词极要紧。Moha意指知识的反面。事实上,真实的知识使人懂得,每一生命个体都是主永恒的仆人。但生命个体却不这样想,他不认为自己是仆人,相反,他认为自己是物质世界的主人,因为他想支配物质自然。这便是生命个体的幻觉。靠主的恩典,或纯粹奉献者的仁慈,这种幻觉可以被克服。当幻觉消解后,人自会同意在克利须那觉性里面践履。

  克利须那觉性即按克利须那的指令行事。受拘限的灵魂,为外在物质能力所迷惑,不晓得至尊主是灵明充满、拥有一切的主人。无论他想给什么,都能赐给他的奉献者;他是每个人的朋友,但他对奉献者尤其友善。他是物质自然和一切生命个体的主宰者。他也是无穷无尽的时间的主宰者,具足一切功德和能力。至上人格神甚至还可以把自己交给奉献者。不认识他的人,无不在幻力的魅惑之下;他们不会成为奉献者,倒愿意做摩耶的奴隶。阿周那,从至上人格神那里听了《薄伽梵歌》之后,一切幻觉全部扫清。他能懂得,克利须那不仅是他的朋友,而且还是至上人格神。他准确地理解了克利须那。研思《薄伽梵歌》就是为了准确地理解克利须那。当人有了圆满的知识,自然就会向克利须那臣服。当阿周那明白,减少无益人口的增长乃是克利须那的计划,便同意按克利须那的意愿去战斗。他再次拿起了武器——他的弓箭,准备在至上人格神的指令下作战。

  74.桑遮耶说:如是我闻,两位伟大的灵魂——克利须那和帕尔特之间的对话。其中的讯息实在神妙,听得我身毛为竖。

  要旨

  《薄伽梵歌》起首,狄多罗史德罗向他的近侍桑遮耶询问:“俱卢之野发生了什么事?”凭着他的灵性导师毗耶娑的恩慈,全部场景都出现在桑遮耶的心中。于是他便解说了在战场上展开的这场讨论。这番对话极其神妙,因为在这两个伟大灵魂之间进行的这场重要的对话是空前绝后的。它之所以神妙,是因为至上人格神亲自向生命个体——主的伟大奉献者阿周那,讲说他本身和他的能力。如果我们追随的足迹,去了解克利须那,那么我们的人生就会快乐、成功。桑遮耶觉悟了这一点,当他开始明白的时候,便把这番对话转述给了狄多罗史德罗。现在,可以下结论:哪里有克利须那和阿周那,哪里就会有胜利。

  75.由于我的恩师毗耶娑的仁慈,当克利须那与阿周那对话时,我直接从一切通玄者的主人——克利须那的口中,听到了这些最秘密的开示。

  要旨

  毗耶娑是桑遮耶的灵性导师,桑遮耶承认,是毗耶娑的恩慈,才使他能理解至上人格神。这意味着人必须通过灵性上师的中介,而不是径直地去理解克利须那。灵性导师是透明的媒介,虽然个人的灵性体验仍是直接的。此即师承世系玄奥之所在。倘若灵性导师是正宗的,那么,人就能像阿周那所做的一样,直接听闻《薄伽梵歌》了。世上有许许多多的通玄者和瑜伽士,但克利须那是所有瑜伽体系的大师。克利须那的教导明载于《薄伽梵歌》——归命克利须那。依此践行的人乃是顶级的瑜伽士。第六章的最后一颂于此有证:yoginam api sarvesam。

  那罗陀是克利须那的嫡传弟子、毗耶娑的灵性导师。毗耶娑跟阿周那一样纯正,因为他也源出师承世系。而桑遮耶又是毗耶娑的嫡传弟子。故此,凭着毗耶娑的恩慈,桑遮耶的感官得到了净化,能直接看见和听见克利须那。能直接听见克利须那的人,就能解悟这门秘密之学。如果人不进入师承世系,便无法听见克利须那;因而他的知识总是不圆满,至少就《薄伽梵歌》的理解而言。

  在《薄伽梵歌》里,所有的瑜伽体系——业瑜伽、智瑜伽和巴克提瑜伽都得到了解说。克利须那是所有这些秘法的大师。不过,应该明白,就像阿周那有幸能直接了解克利须那一样,凭着毗耶娑的恩慈,桑遮耶也能直接听见克利须那。实际上,直接听自克利须那,与通过像毗耶娑那样的正宗灵性导师的中介直接听见克利须那,两者之间毫无区别。灵性导师也是毗耶娑天人的代表。是故,按照韦陀体系,在灵性导师的出生日,弟子们要举行名为“毗耶娑供养礼”(vyasa-puja)的庆典。

  76.王啊!我再三回忆克利须那和阿周那这番既奇妙又神圣的对话,每一刻都感觉到欢喜震颤。

  

  要旨

  对《薄伽梵歌》的理解是如此超妙,以致任何人只要精通阿周那和克利须那之间所交流的论题,便会变得正直公义,而且他永远不会忘记这番对话。此即灵性生命之超然境界。换句话说,从正确的来源,直接自克利须那那里,听闻《薄伽梵歌》的人,达到了圆满的克利须那觉性。存养克利须那觉性的结果是,人受到不断深入的启明,享受着令人激动不已的生命,不只是某时某刻,而是每时每刻。

  77.王啊!当我想起主克利须那的神妙形体时,我就愈觉惊奇,喜乐莫名。

  要旨

  看起来,凭着毗耶娑的恩慈,桑遮耶也能看见克利须那向阿周那所示现的天地身相,当然,据说主克利须那以前从未示现过这个身相。它只在阿周那面前出现过。不过,当它在阿周那面前出现时,有些伟大的奉献者也得以目睹克利须那的这个天地身相,毗耶娑就是其中之一。他是主最伟大的奉献者之一,被认为是克利须那的一个化身。毗耶娑向他的弟子桑遮耶揭示了这一切,桑遮耶因此记住了这个神妙的形体,再三欢喜赞叹。

  78.哪里有一切通玄者的主人克利须那,哪里有英勇无敌的弓箭手阿周那,哪里就必定有财富、胜利、美德和超凡的力量。这就是我的看法。

  要旨

  《薄伽梵歌》从狄多罗史德罗的询问开始。在毗史摩、陀拏、喀尔纳等伟大武士的协助下,他对自己儿子们的胜利满怀希望。他希望胜利会属于他这一边。但桑遮耶在描述了战场的情形后,对这位国王说道:“您盼望着胜利,但我的看法是,哪方有克利须那和阿周那,哪方就好运当头。”他直截了当地断言,狄多罗史德罗不必指望他这一边会取得胜利。胜利必定属于阿周那一方,因为克利须那站在那边。克利须那之同意降身为阿周那的御者,是另一种功德的显示。克利须那具足一切功德,而不执自在便是其中之一。这类不执的例子不胜枚举,因为克利须那也是舍离之主。

  争斗实际发生在杜瑜檀那和尤帝士提尔之间。阿周那是代长兄尤帝士提尔而战。因为克利须那和阿周那都站在尤帝士提尔这一边,所以他已然胜券在握。这场战争将决定统治世界的大权落于谁手,而桑遮耶预言,权力将转移到尤帝士提尔手中。这里也预言了,尤帝士提尔在取得胜利后,将越来越兴旺,因为他不仅正直虔诚,而且严守德行,一生中从未说谎。

  有许多见识浅薄的人,把《薄伽梵歌》看成了两个朋友在战场上对一些问题的讨论。但若是这样,此书就不可能成为经典。还有人提出抗议,认为克利须那在怂恿阿周那去打一场不道德的战争,但事实清楚地表明,《薄伽梵歌》乃是道德领域最崇高的教导。此道德领域最崇高的教导见于第九章第三十颂:man-mana bhava mad-bhaktah。人必须成为克利须那的奉献者,一切宗教的精蕴便是归命克利须那(sarva-dharman parityajya mam ekam saranam vraja)。《薄伽梵歌》的开示构成了道德和宗教的无上法门。所有其他的法门或者起净化作用,或者指向这个法门,但《薄伽梵歌》的究竟教义乃是一切道德、宗教的最末一句:归命克利须那。这是第十八章的定论。

  从《薄伽梵歌》里我们懂得,通过哲学思辨和冥想净思来觉悟自我固然不失为一种法门,但彻底归命克利须那才是最高的圆满。此乃《薄伽梵歌》教义之精髓。按照社会生活之行期和不同的宗教仪轨持守戒律,或许也是一条秘密的觉明之途。不过,尽管宗教仪轨是秘密的,但冥想和致知穷理更为秘密。又且,在圆满的克利须那觉性里面,通过奉爱服务归命克利须那,才是最秘密的开示。此为第十八章精蕴之所在。

  《薄伽梵歌》的另一个特色在于,指出实际真谛为至上人格神克利须那。绝对真理从三层体相而得体证——非人格梵、内在化超灵,以及作为其究竟的至上人格神克利须那。关于绝对真理的圆满知识即关于克利须那的圆满知识。倘若觉解了克利须那,那么其他所有各门各类的知识就都成了这种觉解的部分和枝脉。克利须那是超越性的,因为他始终安住于他永恒的内在能力之中。生命个体流生自他的能量,被分为两大类:永恒受拘限者、永恒解脱者。这样的生命个体不计其数,被认为是克利须那的固有部分。物质能量表现为二十四谛。天地万物缘起于永恒的时间,为外在能力所创生、消解。世界的表象时隐时显,周而复始。

  《薄伽梵歌》讨论了五大主题:至上人格神、物质自然、生命个体、永恒的时间、业。凡此皆不能离至上人格神克利须那而独存。绝对真理的所有定义——非人格梵、内在化超灵或任何其他的超越性定义,皆在解悟至上人格神的范围之内而得成立。虽然至上人格神、生命个体、物质自然、时间表面上看起来各有分殊,其实无物与无上者有异。可是,无上者与万物又截然不同。主契檀尼耶的哲学属于“不可思议即一即异论”。这个哲学体系构成了有关绝对真理的圆满知识。

  生命个体原本纯然属灵。他们就像是至尊灵魂的原子态微粒。如是主克利须那或许可以被比为太阳,而生命个体则是阳光。由于生命个体是克利须那的边际能力,故此他们既有与物质能力、也有与灵性能力接触的趋向。也就是说,生命个体处在主的两种能力之间。此外,因为他们属于主的高等能力,所以也有极微的独立性。透过独立性的正当运用,他们就会臣服于克利须那的直接指令之下。如是,他们就在妙喜能量中复归到了正常的状态。

  巴克提韦檀多阐释圣典《薄伽梵歌》第十八章“结论——舍离的圆满境界”之终。

评论
  • 作品很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给个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