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白村江海战

  日本在公元645年的大化改新之后,为什么频频向唐王朝派遣使团?为什么要邀请中国高僧东渡?为什么鉴真是不二人选?要说到这些问题,必须先提到一次海战。

  公元663年,中日两国之间发生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海上战争——白村江海战。

  日本在公元645年的大化改新之后,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当时中日两国为了争夺对朝鲜半岛的控制权,曾经在百济的白村江河口(今天的韩国西海岸),发生了一次著名的海战。这场战争以中国完胜而告终,震动了整个日本朝野,让日本上下看到了他们和唐王朝之间的差距。

  唐朝初期,朝鲜半岛实际上呈现出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足鼎立的局势,三国都想统一整个朝鲜半岛,但各自的力量均不足以完成此目标,于是他们纷纷向邻国求援,新罗向中国求援,高句丽和百济则向日本求援。三个国家明争暗斗,火药味十足。当时唐王朝和北边的高句丽的战局正陷入胶着状态,百济想乘此机会灭掉比自己弱小的新罗,于公元660年悍然向新罗发动战争,新罗一看形势对自己不利,若死磕硬扛,国家必不能保,于是迅速向唐王朝求援。

  新罗的使臣来到大唐宝殿之上,具陈来意,唐高宗听后陷入了犹豫,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新罗与百济的争斗,那是两国之间的事情,与大唐何干?但是以当时整个唐人的天朝上国的心态来看,又非常乐意看到万国来朝的情形。新罗向来臣服于大唐,是唐王朝的附属国,而百济和高句丽一直对唐王朝是若即若离的游移态度。尤其是贞观年间,高句丽一直与唐王朝为敌,边疆一直有小摩擦,太宗时期一直主张用战,战局对唐王朝非常有利,可惜后来太宗突然病逝,不得已从高句丽撤兵。

  为了更好地控制朝鲜半岛局势,唐高宗还是不愿意失去新罗这么一个友邦。高宗就问站在堂下的臣子们:“诸位爱卿有何高见?”

  大将军苏定方站出来说:“陛下,新罗与我国向来交好,今友邦有难,坐视不理,是为不义。百济和高句丽一直与我国为敌,我国多次遣使百济陈述厉害,但百济根本不听。正所谓唇亡齿寒,若新罗灭亡,百济与高句丽合兵一处,难保我疆土不受侵犯。”

  “可是我国要向百济出兵,就得跨越高句丽领土,恐对行军不利。”

  “以微臣之见,皇上可派一路水军,从成山(今山东荣成)出发,跨海直抵百济,可解新罗燃眉之急。”

  于是,唐高宗以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新罗武烈王子金仁问为神丘道行军副总管,率领水路大军十万从成山渡海进击百济,武烈王闻讯后也迅速率兵五万与唐军会师,在两军南北夹击之下,百济很快被平定。

  公元662年,正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唐军主力撤离后,百济武王的从子鬼室福信又在周留城再次叛乱,进攻刘仁愿所部,唐高宗急令刘仁轨所部援救。鬼室福信见局势对自己不利,急忙向日本求援,还给日本天皇献上俘虏的唐军数百人。日本并不愿意失去朝鲜半岛上的势力,就迅速组建了一直远征军向唐军和新罗军发起进攻。

  倭军主将上毛野稚子率兵两万七千余人进攻新罗,拔下沙鼻歧、怒江二城,将唐军从中截断,使其首尾不能相顾,唐军陷入被动。七月,福信以为唐军苏定方等部无心恋战将要北还,这样一来,刘仁轨和刘仁愿所部的唐军已经没有外援,成了瓮中之鳖,所以沾沾自喜,不曾想却被二刘联军打了个回马枪,福信大败而归。毕竟敌众我寡,二刘联军还是限于被动。

  到了这个地步,朝鲜半岛上实际形成了两个战场。北方战场上,由于地势复杂,唐军始终拉不开架势,进攻不力,和高句丽形成对峙。而在南方战场上,天平实际上已经向倭军和百济军倾斜了,唐军和新罗军败势已定。偏偏在这个时候,天赐良机,鬼室福信被百济王扶余丰以谋反之罪论处,斩首示众,百济国发生内乱,二刘两军得以喘息,在得到唐军孙仁师部补充之后,趁其内乱之机,二刘联军迅速击破熊津,百济王扶余丰迫于无奈,又向日本求援。

  公元663年,百济军残余继续在周留城负隅抵抗,唐军与新罗联军三面围攻周留城,周留城外面的据点被纷纷拔除,唯有周留城始终攻不下来。

  日本派出庐原君臣率领的万余精锐越海前来挑衅,准备从白村江登陆,以驰援百济。白村江是朝鲜半岛上熊津江上入海的一条支流,而周留城就建在白村江河口尚有不远处,三面环山一面环水,正可谓易守难攻。即便新唐联军在三面包围了周留城,百济军只要能确保周留城至白村江一带不失,就能得到来自海上的倭军的援助,从而就可以据险固守,跟唐军耗着。因此,白村江成为两军交战的焦点。

  唐军的先遣部队到达白村江渡口,他们知道倭军的援军势必会来,于是严阵以待,不敢轻易出击。二十七日,倭军水师也从海上抵达白村江,两军遭遇。

  开战之前,双方水师陈列于江面,硝烟滚滚,战争一触即发,水里面的鱼虾一看态势不对,纷纷游到其他地方去了。

  从当时的实力来看,唐军水师不足七千人,战船170艘;倭军水师万余人,战船1000艘。日本庐原君臣看到唐朝水军在数量处于劣势,洋洋自得。但是他们不清楚,唐军的水师船坚炮利,武器装备要比倭军精良得多。此战唐将刘仁轨采取以逸待劳的战术,并不急于和倭军硬拼,而是坚守水寨。当时唐军的船大多数是艨艟巨舰,而日本船只虽多,却是舢板小舰,并不利于攻坚,双方战舰站在一起则高下立判,倭军马上落于下风,倭军只能下令撤退。正所谓穷寇莫追,刘仁轨并没有盲目追击,而是继续坚守水寨。

  八月二十八日是最关键的一场战斗,倭百联军认为“我们第一战刚发起进攻,态势稍稍不利就先行退兵,所以唐军得了势,如果我们此战争先的话,唐军定会被击退。”于是,倭百联军这次战斗想以乱取胜,表面上没有章法地去攻击唐新联军舰阵,核心目标却是攻击唐新联军的中军巨舰,以此为突破口,一举拿下唐新联军。

  刘仁轨自幼饱读兵书,早就看出日军的意图,他以孙子兵法中“故能而示之不能”的战法,中军巨舰佯装撤退,倭军一看唐新联军的中军似乎有溃退的形势,命令大军全速进攻。这样恰恰冲进了刘仁轨的埋伏圈,刘仁轨迅速命令左翼和右翼水军合围倭百联军,把口袋扎了个牢。倭百联军一看中了计,全军慌乱,唐军的战舰都是船高板厚力量大,倭军都是些小舰,被挤到中部一块,相互碰撞,没有掉头的空间,也没有周转的余地。刘仁轨就命令将士:“给我射,狠狠地射!”于是唐军的火箭纷纷落入倭军的战船中,倭军中箭的中箭,落水的落水,战船全部起火,烧毁四百余艘,烧死烧伤船员不计其数,倭百联军大败,白村江战役完胜。百济王扶余丰逃亡高句丽。

  倭军水师惨败的消息传至周留城,守城的百济王子扶余忠胜、忠志见大势已去,于九月七日率领守城军向唐军投降,百济从此灭亡,周留城外不在唐军包围圈中的倭军和百济残余部队一道狼狈撤回日本。

  公元668年,高句丽也被唐朝和新罗联军灭亡,曾经在朝鲜半岛三国中最为弱小、一度濒临灭绝的新罗,成功地借助唐朝的力量,摧毁了百济和高句丽。

  白松江战役惨败的消息传到朝野,上下震动,天皇大怒,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什么,战舰千艘,水师万余敌不过唐军百艘战船,敌不过唐朝不足万人的水师!”倭将们一个个狼狈不堪:“回禀陛下,实在是对方战舰远胜于我国战舰百倍。”

  一场战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可以反映出很多问题,此次白松江战役让日本看到了自己和唐王朝的差距。日本这个民族是一个善于总结失败和教训的民族,他们输了,不气馁,会深刻地总结经验教训。大化改新之后,日本整个国家都是锐意进取,愿意放下架子和成见,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他们也是一个特别善于学习的民族,此役坚定了他们以唐为师的决心。

  从公元七世纪到九世纪,他们先后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规模一次比一次大,人数一次比一次多,学习的种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建筑等等。他们不管暂时能不能消化,先一股脑儿搬回日本再说,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甚至显得贪得无厌,永远都不能满足似的。正因为如此,中日历史上第一次文化交流高潮诞生了。

评论
  • 作品很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给个好评


  • 佳作!已赞!我的《同行》,欢迎支持!


    雷勇 作者

    回复 @食梦者: 已赞。小偷和女仆~底层人物


  • 赞个,能为他任编传者,必有大心境,大气魄的人。


    雷勇 作者

    回复 @麋鹿美丽: 谢谢~编撰过程,解读大师人生,受益匪浅,感觉很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