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避难筑寨山

  寨里在镇西南四五公里处,它附近的山头叫寨山,山上有山寨,寨前有石碑,字迹已经模糊,石碑上钉有三颗大铜钉,什么人钉的?表示什么意思?于是,有了下面的传说。

  大约在明朝中期,那是只有个山村叫寨里,它的出名是因为出了个大官,姓华,他干练有为,勤政爱民,一步步得到朝廷赏识,官至尚书,可给家乡长脸了,村民们外出都趾高气扬,因为尚书是老乡。遇受欺负、遇到麻烦,只要抬出:“我们华尚书如何如何……”人们立即另眼相看,打着他的旗号,没有办不成的事。到京城的家乡人都住尚书府上,走亲访友、生意买卖,也方便多了。尚书也关爱着家乡人民,天灾人祸,他都惦记着,不时地救济。平日里架桥铺路的,他也总是让家人送些银两。可以说,乡亲们都欠着华尚书的人情。

  一个春天,华尚书告假回家了,这可把大家乐坏了,这个要请他喝酒,那个要陪他游览,你争我抢,都要尚书赏脸。华尚书不愿拂了大家的兴,只好轮流转,挨家挨户喝酒。一边喝酒,一边给大家联系生意。因为他知道家乡盛产丹皮,他在京城找到了大买家,价格比本地高多了,还说可以回城时给大家捎上。这可是个麻烦的事,但尚书不怕麻烦,一家家看货,给他们算账,自己垫付资金,全部收购到自己家里,到时候一起往京城运。时间很快过去了,应该回城了,他雇用十辆车,装载着丹皮来到长江边,征集船只准备渡江北上。

  天公不作美,大雾封江,所有的船都不能开,等了三天,雾散了才能赶路。哪知又遇上连续大雨,若是不带这些丹皮,华尚书与几个随从轻车熟路不成问题,这些贵重药材可是淋不得雨的。于是,派得力干将仝三丁快马加鞭去京城,一方面说明情由告假,另方面联系客商接应丹皮。既然为民造福,想必圣上也是能够体谅的,所以他并不着急,紧赶慢赶,有雨躲雨,无雨赶路。

  进入河北,天气晴朗,一路顺风,算算再走三天可以到达目的地了。这天正加紧赶路,一骑飞马对面而来,马上人跳下来纳头便拜:“华尚书,大事不好,你不能进京了,赶快回去还有生路……”

  尚书一看,来人是朝中挚友李大人的亲信,平时两人联系多靠他传达,急忙下车问他原因。原来,华尚书的得力干将仝三丁早被锦衣卫收买,专门监视尚书的行动。这次到丫山去,尚书本来光明正大与百姓交往,被他诬告说是串联乡民,准备造反。尚书为乡亲们运送丹皮,被他诬告成官员经商,倒买倒卖,再加上逾期回京,罪上加罪。奸臣趁机谗言,说华尚书要造反,皇上发怒了,正要派兵拿他治罪。

  听说有这等事,华尚书气得哆嗦,骂道:“好你个仝三丁,老夫待你不薄,你为何要颠倒黑白血口喷人?我倒要进城与你理论一番!”

  李家亲信将他拦住了,把李大人的信给他看,劝他不要回京,赶快躲避,否则有性命之虞。看了好友的信,华尚书仰天长叹,把丹皮车交付于李家人,一个人也不带随从,转身打马,飞驰而去,马不停蹄,回到了丫山寨里。

  乡民见尚书只身一人回来了,好不奇怪。听他一说缘由,也气得大骂奸臣昏君,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自在逍遥,为民造福的清官却无处藏身,这世道比锅底还黑呀。骂归骂,大家还是努力为尚书想办法,先将他们一家转移到山上一个山洞里居住。

  果然朝廷兵马来捉拿华尚书,乡亲们都说他们全家迁移到江西去了——让他们找去吧,这边赶紧在山上修建了一座山寨,让尚书一家住。

  尚书从此住到寨山上,还要随时担心朝廷来人捉拿他,越想越有气,命名为石哥山寨,寨门的大石头上刻下他的悲愤及对奸人的谴责,然后钉上三颗铜钉,表示与仝三丁势不两立。

评论
  • 我的作品《海东青之翼》已全新集录发布,希望得到各位前辈的回访支持,多谢!已赞


  • 作品很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给个好评


  • 好看!已赞!我的《同行》,欢迎回访支持!


  • 讲述文学背后深层的东西,顺便收获成功的诀窍,收获做人的诀窍,收获大脑开窍的技能,这就是本书的功能所在。 【赛】《天道-文学思维轨迹的识别定位技术》 请 进,认为值得,就为我的书点赞。


  • 又神奇,又好看!


  • 这本书里所有的故事都很精彩,很值得一看。这本书是童话类的书,是我最喜欢看的。赞一个!


  • 故事非常好看!


  • 这本书想象奇特,非常好看。


    李幼谦 作者

    回复 @张馨予: 地方传说,也有趣味。


  • 民间故事描绘的绘声绘色、传奇之至。


    李幼谦 作者

    回复 @魏小琼: 所以叫传奇啊。


  • 让我们知道一些历史故事。


    李幼谦 作者

    回复 @刘宇66: 不是历史故事,是民间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