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平凡的魅力

  平凡的魅力

  ——《雅趣人生》读后

  ◎艾华林

  我一直羡慕那些“事业有成”的人。他们工作稳定,生活安逸,家庭温馨。有充沛精力做自己想做的事。闲下来的时候,可以尽情地享受生活,感悟人生。当他们下班后,回到家里,有二三个孩子围着嘻嘻哈哈地笑着。当然,这一定是由爷爷奶奶带着的,当孩子们打成一片,笑成一片的时候,你会听到他们那发自内心的爽朗的笑声在屋里久久的回荡。当你看着这幸福的一幕笑到前仰后翻时,那温柔贤惠的妻子端着热气腾腾汤出来了,一面埋怨一面娇嗔地说你没有正形。这时,你轻轻一咳,恢复父亲往昔的威严,正儿八经地坐到红木桌椅上,淡淡地说一声,开饭了。然后,听到的就是清脆的碗筷声,那是多么美好而温馨画面啊。可是,这一切,我们只能在电视看到。现实生活中难得几回见啊。不过当我认识银熙君大哥以后,我改变了这一看法。熙君兄的生活虽然没有我描述的这样夸张。但我确实感受到了他平凡的魅力。

  熙君兄是政俯部门的一位普通职员。他敬业负责,知足常乐,没有太大的野心和贪念。就我的感观而言:他平易近人、温文尔雅、没有架子和铜臭味。读他的文字就知道,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但他又是一个不甘于平庸和寂寞的人。当平静如水的生活慢慢地展开时,你会听到他波澜不惊的心跳。这是一种花开的声音,这是一种流水的声音,它静静地流淌着,怒放着。当然,这也是一种为理想,为生活,为爱而跳动的旋律。它像清晨的露珠轻轻地打湿荷叶的嘴唇,它像春雨悄悄地潜入夜里,滋润着自己的心灵。于是,就有了这散淡的文字。当这厚厚一块砖头摆在我案头的时候,我委实大吃了一惊。这就是那个自称没有了激情和梦想的人所写的文字吗?今天我知道什么叫日积月累、水滴石穿了。

  翻开《雅趣人生》,我又吃了一惊。他人生之多采,爱好之广泛,阅历之丰富,处世之真诚等等都让我钦佩不已啊。

  《雅趣人生》共四辑,第一辑是人生之思。第二辑是收藏之乐。第三辑是读书之趣。第四辑是故园之恋。从这四个小标题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人生的轨迹和喜好。他爱好收藏,喜欢读书,从十多岁起,银熙君就是图书馆的常客,经常在图书馆阅读书报。他从一个普通读者发展到超级书报刊收藏发烧友,业余时间几乎全部花在书报刊收藏上,一天不读书报,心里总是觉得好像少了点什么。他收藏的古旧报刊达两万多种,其中还有一些非常珍稀的民国早期报刊,如清代的《申报》《京报》等。他曾先后举办过八次报刊收藏展。《中国文化报》、《东方日报》(香港)、《南方日报》、湖南卫视、广东卫视、人民网等报道过他的收藏事迹。如今,他的心灵已归于笃静,但他一直在精神的高地上跋涉着。他钟情文字,寄情山水,知遇感恩,怡然自得。当平静的湖面被顽皮的孩子扔入石子,他的心底也泛起了涟漪。当微弱的光芒照进黑暗的书房,当平凡的人生不甘于平庸,那寂寞的人啊,也挥动着手臂,绣起了锦绣山河、蓝天白云等美好画卷。

  在《不惑之年》、《拉杂的事,平凡的心》等文中我们看到作者所描绘的人生蓝图和愿景;当作者《爬凤凰山》、《骑自行车游松山湖》时,抒发得是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礼赞;还《会心的微笑》《可怜的小狗》等文则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大爱无言的悲悯情怀;从《学生体检》、《委屈的日子》等文中我们又看到了作者的真实性情和家国情怀;从《收藏人生》《老楼的那些事儿》《扫红书吧》等文中我们又感受到了作者热爱生活的乐趣和追求梦想的信念;还“故园之恋”这一辑中对“丑老八”“三奶奶”“杨爷爷”“得蒙叔”“汉明叔”“红叶”等一系列乡村小人物的描述和追忆时,我又看得五味杂陈。余华说:“没有一个作者的写作历史可以长过阅读的历史。就像是没有一种经历能够长过人生一样。我相信是读者的经历养育了我写作的能力,如同土地养育了河流的奔腾和树林的成长二十多年来,我像是一个营养不良的孩子那样保持了阅读的饥渴,我可以说是用喝的方式去阅读那些经典作品。最近几年当我写作这些随笔作品时,我重读了里面很多的篇章,我感到自己开始用品尝的方式去阅读了。我意外地发现品尝比喝更加惬意。”当我在这“温暖而百感交集的旅程”中读完银熙君散文集时,我得到了和余华一样的感受——“品尝比喝更加惬意”。

  我和熙君兄是同乡,都是湘西南那方山水养育的人。我对他描写的那些人物和山水都有着天然的联系和复杂而特殊的情感。所以,当我们哀叹蔡锷将军和教育家匡互生两位近现代传奇人物报国无门、英年早逝的情景时,《〈建党伟业〉影片中的两个邵阳人》则让我看得热血沸腾、激情澎湃。我相信每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看到这一幕时,都会情不自禁地低下头!所以,当我再次面对那“激流暗涌”的湖面时,那浓郁的墨香顿时也化作了隐秘的柔情。

评论
  • 作品不错,已好评,欢迎回访,指点我的作品《小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