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生》有感

  以下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读完路遥的《人生》,我第一感觉这分明就是司汤达的《红与黑》的再版吗。《人生》的高加林和《红与黑》中的于连,这两位主人公都出身寒微,处于底层与高层的交叉带上且更近于底层,他们胸怀抱负,勤奋好学,才华过人,相貌英俊,颇得女子垂青,又对现实不满,桀骜不驯,自傲、自尊又自卑。他们的第一次恋爱对象巧珍和内维尔夫人(年代较久,名称不对望请见谅)都是真善美的化身,但是他们为了理想,为了更远的世界,都抛弃了自己的所爱,分别爱上了对自己人生发展有利的黄亚萍和马蒂尔德,妄图拉着女人的石榴裙往上爬。但到最后,二人都忍受着良心的煎熬,并一无所有。

  其实,想了想,两位主人公由于所不同。首先社会背景的不同,甚至可以说大的社会背景对他们性格的形成有巨大影响。高加林生活在改革开放初,社会巨变的大幕刚刚拉起;于连生活在法国封建主义末资产阶级革命初期,各种思潮涌起。当然也可以说相同,以为二人都是在社会急剧变化中的环境中长大。其次,于连在自己疯狂追求私欲,并抛弃道德后忍受不了内心的煎熬最终走向人生的自我毁灭。对了,就我个人感觉,于连的追求,理想成分少,私欲成分多,但当然合理的个人私欲也没有错。高加林也有私欲,但理想成分多一些。当然你也不能说高比于好,因为在当时的的时代下二者都是时代的典型人物,这是历史的局限性,而不能完全归结于人身上。继续说,高加林在浮浮沉沉之后又回到了人生的原点,巧珍嫁人啦,貌似满目伤痛,一个在别人眼中出卖良心的人,是为人所不齿的。但农人淳朴的心又很快接纳了他,他找回来了自己的根,又开始了新的希望。我不知道该如何描绘这种希望的感觉,记得在一本书上读到过这种希望的感觉,奥巴马看一幅油画也是这种感觉,但不知为什么,我笔乏口拙,难以表达了。

  这里我想说说巧珍及其所代表的一些人物们,她们或许没有文化,他们或许看起来很土气,但她们真!她们坚强!她们身上洋溢的那种类似无产阶级女性才有的人格的芬芳,(当然她们本身不一定就是无产阶级)那是一份多么淳朴伟大的感情,她们的爱没有局限性,不会因为物质的变化而怎样,她们才真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无怨无悔的人。写到这,我想起了我的母亲,一个文化不高,脾气很火爆(现在她的脾气被我这么个儿子磨得温柔了),“据说”年轻时很漂亮,嘿嘿,当然现在也不老,这样一个银行小职工形象。我的父亲常给我讲,别看你我文化程度都比你母亲高,知识、思想都比他丰富,可真要是比为人那股子真,那股子对家人的的纯净与无悔,你我差远了,当时一听也只当笑谈,现在想起,句句真言。是她在我心灵最困苦的时候,别人都认为我不好的时候,耐下性子,听我这个混球絮絮叨叨,让我逐渐从心灵的阴影中走出来,然而这种美好的品质又常为我所忽略,只记得这老娘们,嘿嘿,天天没完没了的和我斗嘴,现在想想和老娘嬉皮笑脸逗逗闹闹的时光也真是美好啊。想起一句话,大意是:知识的丰富与良好的品质是不成比例的,这话放在我妈身上很合适。

  与之相对的是黄亚萍,她的一个心理活动我记得非常深,面对他所爱的高加林要回农村的结果,她很矛盾,他虽然爱,但又不愿在农村过清苦的生活,于是便放弃,哈哈,多么典型的小资产阶级习性啊。她们没有魄力,她们喜欢逃避,我遇到过这样的女子,发生过感情,但最终结束了,抛却我个人的不成熟来讲,这种结束是必然的,我不喜欢小资的感觉,当然不喜欢并不代表不好,你能说小资产阶级不好,他们生活安逸富足,很好的,是社会中坚阶层。记得在黄永玉的一本书上看到,我不喜欢,不是说明你不好,也没有站到你的对立面,你也很好,只是不喜欢。是的,人各有志,一人有一人的生活方式,人不能强求别人听自己的,要有容,才能乃大。

  再回到主人公身上,我觉得路遥的这个结局很好,留下我无限追念,给我的感觉是一种开阔,就像黄永玉的那段话,我走路在一个坑上摔了一跤,我就要在这个坑旁边骂他一辈子吗?哈哈。也如同毕淑敏的一篇文章中所提到的,人生没有唯一,不要给自己加牢笼,有个心理学家还有过这样的调查,一个男生在一个新的班级中扫视一圈发现三分之一的女生都可以做自己老婆,那么这个男生心理很健康,为啥非在一棵树上吊死呢?多换几棵试试?开玩笑了。当然得到时要珍惜,非要失去时,也没必要过分悲伤。否则,就犯了佛家的“痴”戒了。

  当然最重要的是在自己的人生奋斗过程中,万不可耍小聪明,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这点上我深有体会,老是倚仗自己会沟通,不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我真是觉得好多事,不要有过多的功利考虑,结交你、认识你,天性使然,同气相求,不为图啥,但到后来你有好条件,真帮了我大忙,那么我感激你。这两天,读黄永玉的书读多了,还要引用他的话“我这一生感激两件事:一认识了许多好人,并在他们温情下灌溉我的成长;二读了很多好书让我有了自己的独立的信仰。”是啊,这样的话,人际关系又怎会是负累呢?分明是力量的源泉吗,是我以前太蠢了吧。

  还有我一小在城市长大,每次父亲让我回老家农村看看,都跟上刑似的,觉得和他们没啥共同语言,其实我辜负了多少乡情啊,想来,不免怅惘。以后还是要多回去看看,因为祖辈的根在那里,而没有他们又哪来的我呀。

  最后一钱钟书的一篇文章标题结束吧,是不是老钱的不敢保证啊,多少年前看的了。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