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都市言情
IP估值: 翼书ip评分7.9,市场估值36万
已发布: 4 章
已购买: 0 章
状态: 已发布
作者: 芸芸众生
作者简介: 黄云 女 学历大专 助理经济师 喜欢文学,是成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员。在文学创作方面,还是一个新兵,活到老学到老,希望通过这次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踏入文学艺术创作之路。
作品简介: 第一章 早上6:30分,列车准时到达雨城,站台上接亲友的,举着牌子接旅游团的,拿着扁担拉活的,热闹非凡。赵英一个人拉着箱子,一边走一边伸着脖子在东张西望着,好像在找什么人?赵英坐了一晚上的火车,一脸的疲惫,虽然是迷睡了一会儿,那刺耳的铁轨声,摇摇晃晃的难于入眠。 南方的冬天不会很冷,温度一般都在1C°左右,但是那种湿漉漉的天气,感觉冷到骨子里。这个在西南的小城的人们,还在被子里做着温暖的梦。这时天空飘起了雪花,望着已经是空无一人的站台,除了只有几个打扫卫生的工人,推看拆下来的卧铺床单,叽叽喳喳的己经走远。 赵英一看表已经是早上7:30分了。看来只有自己打车回家了。雪小了一些,天已渐亮,走出车站,车站前人来人往,很热闹。赵英拉着行李箱,走在这既熟悉的又陌生的街道上,心里象打翻约五味瓶。在出租车站台排队等候了将近半小时,还没有等到,雪巳停,天已大亮。上班的,上学的,赶路的,南来北往的人,看看滿大街的人,赵英心想,这世道谁靠得得住呀?只好去坐大巴,在公交车站,见一出租车,忙上前去,价都沒讲上了车,司机问到什么地方?赵英说到翠屏巷。司机说要30元,赵劳说打表嘛。到巷口司机说什么都不肯进去,说送小孩子上学的车太多了,进去了很难出来,里面堵得很。打表显示的是16元,赵英给了他15元,说没有零钱了,司机说:“大姐,就当我做一回活雷锋啰。知道你是本地人,下次多照顾一下兄弟就行了。”顺便递了一张名片过来。看着司机一脸无奈的开车走了,赵英暗自笑了。 赵英昨天早上在网上订到了火车票,就跟妈打了个电话,说今天早上到,告诉妈在家等着。 雨城的冬天很难看到太阳,而且一下起那绵延不断的小雨,有时就是一个星期之久。下雪过后一定会出太阳,这是老人们说的打雪眼。冬天雪后的早上,太阳升起来了,照得大地一片生气,冬日的地面温润润的,有些滑,穿着红色,粉色,蓝色,白色保暖衣的孩子,被帮着给孩子们背书包的爸爸,妈妈,奶奶,爷爷们牵看,从巷口走进去,确是都是送孩子上学的人们。 赵英拉着箱子在凹凸的地面上,发出吭哧吭哧的响声,昏昏沉沉的走着,突然听到有人叫她:“赵英,是你吗?”赵英招头朝声音的方向看去,一个花白头发的女人,站在一个卖牛奶的摊位上拿牛奶。赵英正在迷茫,在大脑里努力的搜索看,“我是李丽,你不认识我了?”看到说话的熟悉樱桃小嘴,我说:“真巧,你怎么还住在这里?”赵丽搖头笑了笑说:“你妈昨天还说你今天早上到呢,她说在家里等你。”又听李丽说到:“赵英,你一点没变,看起来好年轻哦。”赵英说:“其实我们都老了,都45岁了,成老太婆了,快退休的人还年轻?”李丽说:“真的,看不出来,你一点都不显老。”说着话到了妈家,看见妈正在准备早歺,妈叫李丽一起吃,李丽说:“我妈还在等着我呢。过两天等我有时间了,我约他们几个见个面哈。”边说边走了出去。 又有三年没有回来了,妈妈的头发已经全白了,家还是那老样子,电视机的位置还是在靠窗的地方,沙发还是摆在对面靠墙处,沙发的靠背上搭了几件衣服,还是电暖炉的茶几,让你一进来就象还在生活在七,八十年代,只是多了一些电器。妈妈一脸的笑容,看了赵英说:“你好象瘦了。”在母亲的眼里,儿女永远都是达不到她们想象的最佳样子。赵英说:“坐了一晚上的车,那来的精神,现在只想好好的睡一觉。” “我己经给你收拾好了房间,你吃点稀饭就去睡一会嘛。” 赵英把箱子提上楼,放在了母亲收拾好的房间,其实就是将就底层卫生间升上来的,不到三平米的房间。只能放一张单人床和沿着窗脚放一些长方形的纸箱子,窗子外不到二米的距离,是李丽家的老屋,一幅四层楼的小楼。楼下的二层现在已租给了一个浙江人,现已改成一个卖烟酒的小店。二楼的窗户正好对着赵英临时住的窗户。为了起到屏障作用,一幅带金丝的巴蕉叶图案,深灰色底色的落地窗帘,很严实的挡住了对面窗户的视线,成了一间私密性很强的个人空间。这还是赵英从前在这小城买的房子里,从那个房子的客厅里拆下来拿过来的,看着自己的家用过的东西。心里有一丝的触景生情。 看到这占了一壁墙的窗帘,很严实的挡住了对面窗户的视线,成了一间私密性很强的个人空间。虽然要通过老母的房间,但是门一关,就是一个人的世界。 洗澡后睡了一个下午,醒来己是黄昏时分,老妈做了些家乡菜,赵英破例的多吃了一碗,平常都是只吃一碗,主要是多吃蔬菜水果。第一天回来,老妈象招待客人一样,热情如火。不要赵英插手。赵英心领神会,心知肚明。饭后说要去河边走走,母亲说去吧,现在的变化可大了,这条河听说政府投入了70多个亿,总算把河淘干净了,虽然不能象以前那样清晰见底,但总算把臭味清除了,走在河边空气清新了很多。龙阿姨那里三缺一,已经约好的。老妈唠唠叨叨的边说边走了。 赵英走到河边,四周的高楼大厦林立,落山的太阳挂在高楼顶端,夕阳下照耀下的小城十分美丽,周围的建筑物霓红灯闪烁耀眼,河对面的休闲广场上,传来广场舞的音乐“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的音乐响倾云霄。”隐隐约约的看见穿着红男绿女的人们在广场的林间舞动着。赵英突然觉得,这个冬天不太冷。 古老的已有500多年的建筑,已经经过了岁月的洗礼,被无数次的修复,都已有些现代化的符号。记得三十年前的这条穿城而过的这条母亲河,两边没有河堤坝,高高的河堤是用石块垒起来的,从挢上走下河道里,两边是沿河的扬柳树和洋槐树和一些不知名的树,春天一到,花红柳绿,河堤岸边有很多的鹅卵石,还有野鸭子,呱呱呱的叫个不停,清晰见底的河里,可以见到小鱼小虾,河边捉鱼是儿时的一大快事。夏天经常是穿一件掛子,一条短裤,就下去游到对岸,再游回来,坐在河滩边的树荫下玩耍,等衣服干了才回家。而现在,一切都是经过人工合成,多了几分艺术,而少了几分自然。“赵英”,一个声音打断了赵英的回忆,李丽站在了面前。还带着一个三岁的男孩,长得虎头虎脑的,挺逗人喜欢。 “快叫奶奶”,赵英听了高兴的笑着说:“你看,我们都是研究孙了。正好,我们可以一道散步。”赵英边牵着李丽的孙子,一边逗他玩,也沒有多说些什么。天已黑尽,冬天的夜晚有些冷,李丽带着孙子先走了。并约好哪天见过面。赵英望着远去的李丽,感叹真的是时间是把刀啊。一个美人,就这样被时光雕刻了。儿时的伙伴们,我们还有几人今生还能相见?回到老母家,母亲还没回来,躺在沙发上看电视。隔壁的浙江人的大嗓门,说话的声音隔着三间房子都能传过来听得到。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这个西南偏远的小城市,被崇山峻岭包围着,象是一个天然的屏蔽,一条河流穿城而过,沿河边是稀稀拉拉的柳树,扬槐树,还有一些不知名的树,春天来了,柳枝发出绿芽,随着春风轻轻荡涤,象一个窈窕淑女,槐树上开着一串串白色的洋槐花,发出阵阵清香。小鸟叽叽喳喳的在林间唱着欢快的歌。没有堤岸的河滩边上的野草野花红绿相间,有鸭子在河滩上晒太阳,河提边有光着屁股捉鱼捉虾的小孩。 一座小桥横跨南北两岸,这是在已清朝时期,一个本地人考取了秀才修建的。桥中间修了一个秀才楼,靠小桥的顶端修了一片宅子,叫秀贤阁。是这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沿着楼阁往左,是一条小巷,就是翠屏巷,走出这条小巷,有不到一百米,就是大街上了。这条街叫记念路。河两边是一间挨着一间歪歪斜斜的木板房,还有一些吊脚楼。好像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当然也有两三层的一些坚固的四合院宅子,那些都是有钱的祖上留下来的。 李丽家就住在靠南面桥头的巷子口,是一个红砖黑瓦讲究的四合院。但是再从巷口往里走,那些紧埃着的房子都是东倒西歪的,有的房子的木板已经裂开,那种烟灰色象是被火烧过一样,随时都有掉下来的危险。李丽是自己单独有一间屋,很多人都很羡慕,背地里都叫她大小姐。她家还有一个从乡下来的保姆,说是她老家的的远房亲戚,没有儿女,是个寡妇。 李昌盛是李娜的父亲,是一个有文化的老革命,母亲是一个大家闺秀,出身于书香门第,是一个很有气质的女人。李丽的哥哥李威,则是一个自以为是的公子哥,仗着老子的势力,根本不把赵英的哥哥赵兵看在眼里,见赵英就嘻哈打笑。赵英见了就躲得远远的,就象老鼠见到猫一样。背地里都叫他赵公子。浙渐的长大了些,大家都有了新的思想,小男孩变成了小伙子,小女孩变成了少女,天生的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各自都有了心月中的白马王子和白雪公主。相互之间有了些接近。记得小时候有一次约好了去公园玩,没带李丽去,李丽伤心的哭了一夜,第二天赵兵私自带李丽去玩了一回,从此以后,李丽见到赵兵,都要甜甜的叫上一声赵哥哥,叫得赵兵象吃了蜜一样,眼睛都笑成弯豆角。赵木匠最不喜欢儿子跟李家的孩子玩,认为悬殊太大,孩子还受到伤害,更不要说她家那个当官的婆娘了,常常是狗眼看人低。在他们的面前从来都是抬起头来走路的。再加上屋里头又是一个一字不识的家庭主妇,没有一点点的风度。一天除了东家长西家短的,还能说出什么正经的话来。一天,赵木匠看到官太太穿了一件旗袍,身材高挑,三围适中,走起路来象杨柳摇摆不定,波涛汹涌,看得他眼睛都直了。晚上睡觉时赵木匠的老婆跟他说,这么大年纪的女人,孩子都有一大堆,还打扮得这样风骚,真不知道他老公会怎么想?赵木匠听了,说了一句:“你这个婆娘知道个屁。”他老婆听了说:“你们男人就是喜欢这样风骚的女人,你看她走在街上,多少男人都盯着她上下摆动的奶子看,你们这些男人啊,没有一个好东西。”说完,翻过身去面对墙睡着了。 赵英迷迷糊糊的睡着了,好像是在河边的茅草房里,在一个暴风骤雨的夜晚,房顶被吹飞走了,妈妈爸爸呼大唤小的逃离了茅草房,又好象是在蓉城的那所房子里,还有那个男人……。
为什么看不到?
怎么是第四章?
老师好!第五章放给唐糖老师了。我转给你是吗?